1975年秋天,我还在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一次我和同事随部长去唐山地委出差,办完事后,部长提出再到遵化县沙石峪大队看看。当时沙石峪大队战天斗地、在石头缝里填土造田种出高产庄稼的事迹很有名,周总理都陪外宾去看过。部长提出后,我们很同意;可是我们跟唐山地委宣传部的同志提出后,他们却面有难色。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遵化县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大队,就是王国藩领导的西铺大队,当年合作化运动中被毛主席树为典型,全国闻名。那时凡去遵化的人,一定得去西铺“朝圣”,和王国藩打交道。当时王国藩担任遵化县的县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正红得发紫,不要说地委去的人,就是省委去的人他也经常不买账,因此唐山地委的人都不太愿意去遵化。
我们坐的车先经过沙石峪大队,在这里住了一晚,参观了他们新造的梯田、果园,开了座谈会。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感动,准备回去好好宣传。
之后驱车去西铺大队。到村子里王国藩并没有来迎接,说是在县里。西铺虽然得到了上面的各种特殊照顾,但村里看去仍很穷,唯有王国藩的“穷棒子社”纪念馆显得特别气派显眼。我们到此“朝圣”,主要就是看此纪念馆。我们在大队干部的陪同下,在纪念馆里参观了一番,总的感觉是突出个人、个人崇拜气息很浓。
“朝圣”后,再驱车去县里。车子开到县招待所,王国藩仍没有出面接待。按当时的接待规矩,省里来的部长,县里的一把手是一定要亲自出来接待的,可王国藩就是不露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对我们来遵化首先去了沙石峪而不是首先去西铺的“惩罚”。又按当时该县招待所的不成文规矩:上面来人,不管官大小,只要是由王国藩出面接待的,一律安排住后院高级房;王国藩不出面,来的人就是官再大,也只能住一般房。我们就被安排住一般房。好在部长知道个中原委,也不在乎。
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部长来接我们去开调研会,刚要起身,不想王国藩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王国藩,只见他高高的个头,头戴一顶解放帽,身穿一身对襟黑衣裤,脚穿一双黑步鞋,仍是我在电影、画报中看到的那身农民装扮;只是脸色白皙,已不是一张农民的脸了。他跟我们每个人握手表示欢迎。部长一见他,马上就解释先去沙石峪的原因:是因为先路过……王国藩马上把话岔开,问部长这次来是否要了解“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因为不久前张春桥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后,全国都在学习贯彻。王国藩说:“我们遵化‘破除’可彻底了。”接着他就介绍起遵化县破除“法权”的情况,说县里上下都一律平等,除老的人外,都不拿工资。这时进来一小服务员送水,王国藩指着小服务员对我们说:“就说这些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吧,他们老问我:‘王大爷,我们什么时候转正开工资啊?’我对他们说:‘哪一天等你王大爷转正拿了工资,你们就能拿上工资了。’”王国藩说:“我们都一样,亦农亦工,都是供给制。我们早已进了毛主席讲的共产主义‘五七’大学校了。”
王国藩看望我们后,他人一走,招待所马上给我们换了高级房,中午吃饭也去了小餐厅。
离开遵化的路上,地委的同志对我们说:“什么王国藩和大家一样不拿工资,实际遵化县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算的。”
“文革”后我调回北京。不久在报刊上看到,王国藩因有“问题”而被省委派工作组查处,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不过后来听说,鉴于王国藩是个抗日时期的老党员,又是在合作化运动中被毛主席表扬过的人物,起了历史作用,他后来又被挂了个遵化县水利局的“顾问”。王国藩于2005年去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