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利的比尼亚驱车抵达瓦尔帕莱索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我站在迄力诺山的山顶上,面向已经变成了金色的大海,等着日落。而此刻,满山遍野的五颜六色的建筑在夕阳里已经如火焰般燃烧了起来,斑斓而绚丽……
瓦尔帕莱索原来只是西太平洋边的一个小渔村,1536年西班牙探险家萨维特拉发现了这个印第安人的居住地。由于渔村依山傍水风光无限,萨维特拉便给这里起了瓦尔帕莱索这个地名,西班牙语便是“天堂”的意思。
随着18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和智利铜矿的开采,世界各地无数的冒险家和拓荒者纷纷涌向美洲,而瓦尔帕莱索又是所有绕行美洲的船只必须停靠的一个补给港,所以瓦尔帕莱索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当年那些来自世界各国的陶金者在停靠瓦尔帕莱索时,意外地发现这个小渔村竟然如此的美丽,于是他们当中便有人留在了瓦尔帕莱索。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些移民便为瓦尔帕莱索建起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房子。
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山脉直接连着大海。所以瓦尔帕莱索的建筑全都是依山而建。因为地势陡峭曲折弯延,山上每一户人家的屋顶几乎与他们邻居家的地基持平。还有的房子虽然建有五层甚至六层,但每一层都直接与地相连,这样的房子即不是一层叠一层的楼房,也不是一间挨一间的平房,而是几间房全都顺着地势呈45度角倾斜连接,站在海边仰头遥望瓦尔帕莱索,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子全都是从海边最低处开始,一层接一层沿着山坡往山上蔓延。聂鲁达在一首题为《故乡》的诗中,形容瓦尔帕莱索是“一座向天上凹陷的城市”。
淘金者们在码头上干油漆活,为停靠的船舶油漆甲板和船舷。用不完的油漆便被他们拿回家刷房子,渐渐的,这些风格各异的房子都被主人们用油漆涂得色彩斑斓起来。尤其是黄昏时分,由于山上所有的建筑全都是面向西面,所以每一栋房子全都沉浸在夕阳里,远远望去整座山就如同是一幅画。
瓦尔帕莱索的祖先不会想到,他们当年为了居住而建起的这些风格各异的房子,很多年以后竟然会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