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海电台举行《市民与社会》节目20周年庆典仪式,笔者有幸参加,感觉形式别开生面。
这个庆典,普通市民不是陪衬,而是主角。仪式一启动,就请长期听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走上台来,89岁高龄老人、出租车司机、教师等五位热心代表发表肺腑之言。然后,在数万名参与对话市民中评选出的十名“金言奖”获得者,“循着”文艺明星颁奖程序,上台与主持人对话、谈体会,大银幕视频介绍获奖者,领导宣读个性各异的颁奖词,并为他们颁发奖杯。在场有听众轻声赞叹:“喔唷,普通市民也‘过把明星瘾’了!”
《市民与社会》是新闻界的名牌栏目,是第一个由听众直接参与的时政类直播节目,做过5000多次,架起市民与政府交流的桥梁。在这个时段中,市长、副市长等官员向市民述说办实事的设想和打算,坦诚解释有些“烦心事”难解的缘由……官员与百姓有了很好的对话互动平台。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官民对话碰撞出思想火花,直接促使了不少关乎民生的政策、制度、项目的出台。获奖的听众就是因世博会的手机短信提醒、世游赛引出的游泳票价问题、垃圾分类、医疗资源共享、老人配送午餐等“建言献策”有含金量,而获得“金言奖”的。
民间人才“藏龙卧虎”,有不少“诸葛亮”,与市民互动的节目,就开辟了很好的渠道和平台,能够倾听来自民间的思路和智慧的声音。无数案例证明,珍视、倾听、呵护来自市民的声音,是尊重民意、尊重群众的重要体现。
民声、民意是第一信号,为倾听民意开辟更多的平台,打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我们社会,官员是受民众委托,为民办事,而办事基础在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由此,尊重和保障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义所在。这“四权”的保障,主要渠道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里有民意表达的平台,诸如人大代表议案、书面意见提交、处理、督办的途径方式,还有政府的审计监督等,都具有法律、法规、规章的“刚性”。除此之外,媒体又是一种民意表达、民意汲取的平台。
相比人大、政府制度性的平台,舆论的“民意平台”更具“柔性”,更具参与性。这种市民与媒体“互动”意义,不可小视。如主持人说的,“当你拿起话机给节目打电话时,你就是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你就是国家的主人”。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但在网络言论非理性成分还不少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舆论样式、版面、专栏、节目的制作水平,释放舆论的“正能量”,是当务之急,而更多地联系市民,获得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办好报刊、电视、广播及网站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