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拉开大幕就开会,是编导之大忌。高明的编导演则敢于弄险。我记得32年前,上海上演话剧《陈毅市长》。第一场,陈毅市长在丹阳召开渡江南下的干部大会上,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长篇演说,一口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至今言犹在耳。这是剧作家借鉴电影《巴顿将军》开场的成功一笔。这回,河南省话剧院大型史诗话剧《红旗渠》开场,又借鉴了《陈毅市长》的表演手段。戏一开场,林县召开县委常委会,讨论引漳入林工程是否应当上马。吴广林饰演县委书记杨贵发表大段讲话,调门高亢,声情并茂,铿锵有力,言辞激烈,力陈劈山开渠于民于县的好处,先声夺人,极富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声。
宏伟工程真实再现
《红旗渠》是一出难得的黄钟大吕式的好戏。在河南省内已经演了600多场,深受欢迎。前不久,到首都演出,又引起北京观众的轰动。红旗渠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条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河”,总干渠70多公里长,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它们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样一项宏伟艰险的劈山引水工程,居然是林县老百姓在忍饥挨饿、缺设备少技术的条件下,花费十年时间,自力更生建造而成的。这真是一大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红旗渠工程是当代愚公的新传奇。然而,它比古代愚公还要伟大。因为“愚公移山”毕竟是寓言故事,而“红旗渠”是活生生的今人今事。它的建成,重新安排了林县的河山,为老百姓引来了救命水,因而值得大书特书。
时代英雄民族精神
但是,在舞台上再现这个故事,涉及到对50多年前这段历史的评价。其实,在我看来,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穿越古今的美、跨越时空的美。把这种美典型化地表现出来,就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我赞成李利宏导演的话: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今天,回首当年红旗渠人的质朴、清贫、纯粹和豪迈,的确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史诗的一次立体观照。然而,这种精神在今天太缺失了。河南的戏剧家经过多年努力,让红旗渠的事迹鲜活地高扬在舞台上,表现了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感。这出戏的成功,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主旋律、大场面的话剧能够演到如此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掌声多达数十次,实在难得。《红旗渠》的来沪演出,是对上海戏剧界的促进和推动,增强了对于创排歌颂时代英雄、塑造党的优秀干部形象的好戏的信心。
新颖手法感人情节
在艺术上,话剧《红旗渠》有许多新的创造。它以新颖的导演手法、散点式的戏剧结构,史诗化、全景式地展现了上世纪中叶林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精神。林县缺水,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新媳妇在大年三十,到几十里外挑了一担水,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将水打翻了,竟上吊自杀。戏抓住缺水这个主题,设计了不少小故事,浓墨重彩,催人泪下。没爹没娘的小姑娘吱吱一心想参与修渠,跟着凤兰到工地上为民工送水。她有一盒胭脂,但一直没法涂———因为没水洗脸。为了让民工充饥,她主动上山采野菜,结果意外身亡,手里还攥着胭脂盒。金锤、银锤、铜锤、铁锤捧着四只特大的碗,大声吼道:“活要干好,饭要吃饱。”他们渴望吃大碗面条饱腹,却因开山爆破而不幸牺牲,四只空碗突兀地留在舞台中央。这些描述,都是大写意与小工笔的巧妙结合,恢弘大气与精雕细刻的巧妙结合,使得话剧《红旗渠》呈现出简练而不简单、粗犷而不粗糙的艺术品格。主题歌《都是娘的奶》充满了河南农村乡土味,反复吟唱,为话剧民族化增添了美妙的色彩,令观众走出剧场后,仍感余音绕梁,不能忘怀。
河南省话剧院创演《红旗渠》,也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知难而上、排除万难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百折不饶的精神,更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河南省话剧院四年磨一戏,反复修改,反复打磨,终于成一台精品力作,为上海的戏剧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