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22,我就纳闷了,一朝“脱光”,光棍成双,从形单影只到双栖双飞,爱的进行式——这么好的日子、这么好的口彩,善于造节、精于造势的电商,怎么就没跟进开打促销战呢?
不打大约有几个可能:一、11·11光棍节大战结束才10天,太快再打怕消费者“促销疲劳”;二、打一场大战,并不那么容易,广告、货源、支付、后勤等等,都要休养生息一下;三、上次大战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超卖、快递等战场还需打扫。接下去的促销大战,大约要推到下个月了,12年12月12日,三个“12”碰头。至于为何三个“12”碰头就要造节促销,不得而知。
同样不得而知的是为何光棍节成为电商促销的狂欢盛宴?从我身边来看,光棍节上抢购的10个人里面9.95个不是光棍。本来嘛,中国传统中,光棍生活,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最是将就的。不管是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意愿,都赶不上那给自己买护肤品、给老公买新手机、给孩子买秋衣秋裤的已婚女性一族。
因此,打着光棍节幌子掀起的购物狂飙,吹皱一池春水,其实干光棍何事?光棍是蒙受了不白之冤的,不知道促销大战中晃眼的广告伤了几多光棍的心,有着鱼没吃到,却沾一身腥的悻悻之感。光棍的“冤情”在于:这明明是一次以价格战为硬道理的全民大甩卖、全民大狂欢,为何独独要拿光棍来说事?
光棍当然不会去抗议被拉到电商促销台上无偿站了一次台,但反过来说,为电商计,这样名不副实的全面价格战其实也颇有改进余地。要知道,一款所谓适合所有人的产品固然有可能因此而有最大销路,但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针对性而失去许多人。
全民促销也是如此。还是举光棍节的例子,光棍节不是不能做。光棍也有光棍的需求,光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上升到一种生活方式时,或许会发现很多可以为光棍量身定制的商品,并且能够娓娓道来,让光棍打心眼里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从精致小户型、迷你小车型到一份方便快餐、一个单人沙发、一份独身保险,等等等等。
全“商”大战,劳民伤财,偶一为之,未尝不可,但打多了,有时还吃力不讨好,赔了吆喝赔了买卖。尝试一下精准化营销,发挥电商在网络上能够实现精细化跟踪的独特优势,让商品偷偷溜进特定消费者的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