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本市一家环境保洁公司招聘了30名环卫工人,清一色都是上海人。“环卫工”岗位受到沪籍报名者欢迎,令人意外。要知道,目前上海环卫岗位的一线职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不仅是环卫工人,在一些行业,外来务工人员已是主力军。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于是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为他们提供了一份比务农更高的收入,以及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也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曾几何时,在“包分配”体制的影响下,很多上海本市就业人员被分配到环卫岗位,而随着就业制度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环卫工人中上海本地人的比例越来越低,外来务工者正好填补了空白。因此,上海人应聘环卫工人,在当下便成了新闻。
从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到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再到饭店服务员、菜场摊主,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务工者的身影。每年春节农民工返乡,都会引发“用工荒”,保姆紧缺、服务员紧缺、快递员紧缺……他们离开后带来的不便,恰恰证明了他们的价值。春节期间,上海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超过8000吨,需要市容环卫职工坚守岗位。城市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对护工的需求将出现大幅增长,而护工队伍中又以外来人员居多。不能不承认,离开了他们,上海这个城市将无法正常运转。
世界上每一个大都市,都对本国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居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基于国内各地区的不均衡发展,以及上海本身的吸引力、对劳动力的需求,外来劳动力的“净流入”现象大概仍将持续。这种双向需求,需要进一步转化为一种长久、稳定、可预期的互惠关系。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他们安居乐业,少些后顾之忧,既是对他们的回报,也能鼓励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多些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就能少些“保姆荒”;提高以外来务工者为主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吸引上海本地人进入这些行业,令人员结构更加健康、职工素质更有保障。上文提到的沪籍居民报名环卫工,客观原因就是待遇的改善。
一体两面,外来务工者既推动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冲击。另外,也应考虑到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不是无限的。上海本地居民的合理利益诉求、本地文化的维护传承,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放在心上,人们长期关注、挂心的热点问题,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一直以来,上海以讲法治、重规则的社会文化自豪,这份自信的底气,是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同化力。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协力,尤其需要政府在管理城市、服务公众的过程中,做好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