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话题有很强的可参与性。世界末日的传言与此前许多网络谣言不同,它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人物或是既已发生的事件,因此没有威胁到某个群体的特殊利益,反过来说,每个人都成为话题的主角,“比如非典或是日本大地震时的一些传言,参与者都是遇到即时的或是现实的威胁,话题也就局限在个别群体或是国家,但世界末日则关乎全人类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共享性,亲近性使人人都愿意参与讨论。”
其次,末日传言拥有长期的民间心理基础,人类对于未知一直心存恐惧。随着人们对科学逻辑的信服和对科学知识的信赖,很多末日传说遭到终结,但科学本身也给末日文化提供新的养分,“发现的越多,未知的越多,恐惧的也越多。”此外,在物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不断面临新的威胁,心理层面的压力同样不可小觑,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不确定性、不可掌握感愈发强烈。
同时,世界末日传言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存在不少调侃、戏谑的娱乐成分,这已经成为一种末日情结和末日文化。人们自古即善于用寓言、传说来演绎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未知的不确定性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在眼球时代,末日传言经电视、电影扩散,“例如彗星撞地球、外星人袭击,都是经电影宣传后广泛辐射,这次世界末日传言就是在《2012》这部电影后达到传播巅峰。”周葆华还提到很多网友参与传言时的一种“求辟谣”心理,“有时人对真正恐惧的事物,反倒不会大肆宣传,在半信不信时最喜欢传播,通过转发、参与获得心理的缓释感,缓解压力。”
周葆华认为,世界末日之说的风靡还要归功于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在当前自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借助现代社交化媒体,传言流动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大,形式也更多样,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也是人们高度沟通和互联的表现。传言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成为了人际关系的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