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勇气常常是愤怒和酒精或者荷尔蒙的结果,而跟理性疏离较远。我却认为勇气一定要是理性掌舵下的思想和行动才有价值。
最近常常想到这个问题,比如当我在视频上看到,某个曾经拿过全国体操项目冠军的男人,为生活所迫在北京地铁通道下面卖艺挣很少的钱还被人驱赶的时候。当你听到他倾诉心声,说因为从小在外面练体操,和家人关系不亲,书也读得不多,强烈负重式训练个子长不高,现在连保安工作也找不到。
在北京的文艺圈,看到了太多太多怀揣梦想在这里打拼的人,他们有的人以前住地下通道,后来慢慢找到机会,幸运的功成名就。犹如北京梦,文艺青年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这其中最惨的也许是从小被送到体校的孩子,最后告老还乡,乡里也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前途一片渺茫。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呢?我又能给他们什么药方?
昨天和几个做文艺的好朋友聚会,说到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唱歌的左炜对这个很有感触很有共鸣。他来北京七年了,来北京之前是在南京武警文工团,转业后本来有待遇优厚的工作单位等着他,有好几个地方可供选择,几年前如果年薪就有二十几万的话,一般人还真挡不掉那种诱惑。可是为了自己心里唱歌的梦想他单枪匹马来到北京,住在地下室,行李和包裹还被人偷走。他还算是运气好的一类人,来北京第二年左炜就凭自己唱自写词与曲的《船娘》在电视青歌赛上得到了银奖,人也被煤矿文工团接收,每月工资千元不到,除了参与一些报酬很低的团里演出之外自己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几年之后,一切还是不愠不火,生活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左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电视青歌赛唱法并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并且和年轻人有了距离,他又开始陷入对自己的困惑和折磨,苦苦寻找自己内心想要的方向。我问他是不是后悔当初所做的选择?他说即便未来还是不能有大的成功,他也不后悔,因为情愿在前行的路上哭,也不愿在原地等着被暖风细雨融化。
也许有一类人是可以原地等待的,还有另一类人是注定要冲出规律,到野外去呼吸新鲜的自由空气。温室会让他们溺死,凋谢活力和生命热情,而去外面拼搏,就算换回一身的伤和痛,也总算没有辜负自己的一腔热情。
回到开始的那个体校毕业的孩子,他和左炜的迷惘还不同,他从来没有自主选择,当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陷入被动。
他的不幸谁有责任?谁能来救?谁又能给他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