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世事,沧桑红尘。
那曾经的海上民国往事与人物,如今却令人驻足回眸或是缅怀诉说,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情怀与人文的情致。朱少伟的《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就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期翔实生动而细腻传神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资源。从而说明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记忆依然在延续,人文家底依然被关注。
随着金融、商业、贸易、工业、交通乃至新闻、出版、娱乐业的崛起,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先成熟的城市,使其具有了文化观念上的领先性、思想意识上的开放性与精神取向上的前卫性。这座城市云集并包容了一批精神领袖、思想精英与文化巨子。诚如朱少伟书中所写到的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郭沫若、陈望道、瞿秋白、茅盾、李达、于右任、黄炎培等,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思想库和文化源,打造了中国领先的都市精神之高端平台。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无疑是由人来支撑并展示的,是“包含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造成的状况。”(《城市》)而海派文化精神,既有本土“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这种传统遗绪,又有欧美“趋时鹜新”和“人性关爱”的那种现代意识,由此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最具个性化的都市精神底蕴、最具代表性的都市人文景观,亦见证了这座城市所拥有或具备的原创力和辐射力。唯其如此,“海派文化艺术大系统”或称之为“海派文化艺术圈”,正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孕育、发展而成,如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以蔡楚生、袁牧之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以田汉、于伶为代表的海派话剧,以周信芳、盖叫天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以吴湖帆、刘海粟为代表的海派书画,以庞莱臣、张葱玉为代表的海派收藏,以赵超构、徐铸成为代表的海派报业,以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海派教育等,可谓是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大师云集,形成了人才高地和精英舞台。
朱少伟的《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正是对此作了群体的叙事与概括。尽管这本书中的有些人如郭沫若、林语堂、梁思成、沈从文、老舍、冰心等,不属海派文人圈,但他们与上海依然有着相当的地缘、人缘与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