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常去苏州二舅舅家,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苏州大学开会。那次我住在苏州大学里,乘会议的空隙到二舅舅家,郑重地讲自己是来开会的,好像是一个与父辈一样的社会人物了。不过当时我大学毕业没有几年。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去过二舅舅家多少次,还有过无聊时骑自行车从上海到苏州的经历,只有这一次让我有了堂堂正正的自豪感,所以内心很喜悦,步履也坚定些了。
后来二舅舅竟去苏州大学找会议的组织者季工,因为他们原先就相识的。
讲起来其中又另有故事了。再早几年,我参加了济南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与两个苏州大学来的人同住一室。某日闲谈中,我讲起苏州人精明能干,连老太太也思维清晰,讲话细糯。当时我心里想着的是苏州外婆。突然之间,苏州来的季工好像悟到了什么,一定要我讲老太太的名字。一来二去,这才知道他是认识我的苏州外婆及二舅舅一家的。因为他是我表弟的同学。之后,季工所在的苏州大学承担了下一届会议的东道主。
后来我常想,没有季工那次的灵感突现,就没有以后二舅舅去找他这件事情了。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曾经有的一次经历。某次在工程项目中接受任务:要与一个叫某某的技术人员接洽。这时就在脑子里想象起这样一个人,似乎那是一位男青年,他既有从事技术工作的理性,又有爽直外露的性格,而且人长得不高。
有点奇怪的是,后来我们见了面,技术人员果然如我想象的那样!那个人讲起技术上的要求滔滔不绝,说起如何判定施工质量又主动地告知标准和窍门,全无藏而不露的习惯和装深沉的呆板。还让我惊讶的是,他与多年以前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同事相貌极为相像,巧的是两人都是单名,身材也差不多呢。
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还有些说不清楚的事情发生。不过我想,可能当一个人被人家提及时,有关他的信息也同时在传播,所以让别人接受了那个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