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很少会在冬季到四川的阿坝,躲开了拥挤喧嚣的游客,这时候整个九寨沟仿佛都属于我一人:湖泊、瀑布、河滩、溪流、雪峰、森林、艳阳……蓝冰世界里做客羌藏人家,围炉、烤火、聊天、畅饮,分享他们的丰年滋味。
冬天的树正寨寂静而美丽,蓝天高远,风幡飞舞,桥头流水转动金色经筒,默默祈愿了千百遍。
寨口有九座白色莲花菩提塔的树正寨,是九寨沟九个藏族村寨中最大、最繁华的一个,人们盛装准备参加晚上的篝火锅庄舞,拭目以待谁才是今年最美的卓玛。
我受邀,沿木栈道和尚未冰封的蓝色海子一路步行,去往藏家做客。其实每一座藏家木楼里,都有一位卓玛,在日复一日的烟火厨作中消失了青春,却永远美丽。
古道饮茶忙
藏家的火塘上,茶壶从早到晚煨着,任何时候进门,都能喝到又香又暖的酥油茶。
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后,茶汤能助消化解油腻去膻味的特点,立刻在肉食乳饮的当地贵族中风靡,以马易茶逐渐形成贸易。藏民历来视茶为神物,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时交通不便,一叶一柄都倍加珍惜。
九寨沟附近的陡峭岩壁上,至今仍遗留着茶马古道,宽窄仅能容一马通过,万丈悬崖之下,便是汹涌泡哮的激流。我国最早饮茶种茶的地区是四川东部,作为茶叶进藏的必经之路,九寨沟这里至今飨客必不可少的就是茶。
藏语中,酥油茶称作“恰苏玛”,意为“搅动的茶”。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类似于黄油的乳制品,牛奶打制的酥油呈黄色,羊奶打制的酥油呈白色;制酥油后剩下的水可以饮用,也可制成“曲拉”(即奶渣)等奶制品食用。
藏区人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最热情的待客菜莫过于牦牛肉。牦牛生长在九寨沟附近的高原,适应高寒,喝雪融水啃食矮草;牦牛全身是宝,肉经过盐卤、切片,拌上干辣椒面做冷盘,或者与青椒热炒,再配上当地的青稞酒,吃后齿颊生香,尤其耐寒耐饥。
高原圣果甜
在九寨沟我有个颇有意思的发现:无论平民便饭,还是隆重宴请,都少不了一样东西——土豆,有时候它被称作“高原圣果”,大多数时候它被叫作“洋芋”。
我原来并不喜欢吃土豆,觉得它寡淡无味且占肚子,是样挺没趣的食物。可住在九寨的数日里,我顿顿都吃它也不嫌烦:寨子里今年又是洋芋的丰收年,新洋芋个头都不大,洗净什么也不放,上锅蒸熟,皮泛出年轻的油光,入口绵软、清甜、回甘;若是蘸一点辣椒和盐巴,又把鲜香调动了出来,越吃越想吃,一个不够,三四个也不嫌多。
由于西南山区是我国土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九寨沟当地人顿顿吃着洋芋长大,真心热爱这样食物,它既是主食又是点心,既可入菜又能当冷盘。
而洋芋糍粑则是九寨沟最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得把蒸熟剥皮的洋芋放入木桶里用力捣碎,直捣到黏稠块状,然后再使劲锤打成结实的糍粑,切条或切块,下锅与酸菜、辣椒熬煮,趁热吃,入口爽滑,鲜辣够味。
说到酸菜,藏家人一般在春暖花开时就开始忙着做起来了:高海拔地区蔬菜可是稀罕的东西,把叶片煮至将熟未熟时,取出冷却,装坛或封入木桶,置于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发酵成了酸菜。听起来不难,做起来可不容易,完全靠生活经验积累才能把握好火候。
高寒野味香
别以为到四川阿坝九寨沟,理由只有它蓝色海子和未经破坏的原始美,还有无数好吃的,足以顷刻俘获人心:菌菇火锅、九寨腊肉、板鸭、蕨菜、冷水鱼、荞麦面、野菜玉米饼……
大冷天,窗外是飞瀑、冰凌、雾凇和寂静湖泊,阖家围炉,热气腾腾吃到周身暖和。春秋季在林子中采的松茸蘑菇和木耳,吃不完的阴凉地里晾干,细心保存过雨水多的日子,到了冬天,和其他食材一起顿时活色生香,释放出最有生命力的气味和口感。
九寨沟一带虽然旅游业足够发达,但仍有老人保持着农耕时代的习惯,一日两餐,早饭后即出门劳动,带些玉米面馍之类的干点心,称为“打尖”;傍晚回家的那顿是一天里最重要的,全家围坐一起,往往吃得丰盛。如同许多地方一样,猪肉在当地传统的饮食中也是值得珍惜的食材,一般不舍得把鲜猪肉都吃光,而是将猪宰杀后分成两爿或切成几大块,吊在火塘上的房梁,熏烤成腊肉,一来能经年存放,二来可以随时切下一小块炒菜,晶莹剔透,肥而不腻,整个灶间都是肉香。听说,存放了十几年的腊肉还可作药用,真是难以想象!
最后,我要隆重推荐出场的,是牛肉末荞麦面。
荞麦生长期短,只要足够的水分,它可以在任何贫瘠的土壤中存活,生命力顽强,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喜爱这种农作物,收集种子磨粉。由于糖和蛋白含量低,苦荞面现在成了绿色健康食品,清香筋斗,拌入芝麻酱、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以及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
麻烦给我再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