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航头镇为例,经过100多年发展,现有居民12万人。大型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农田被大片高楼取而代之,三五年内,从市区搬来的新居民将达到20万人,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又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新增人口预计会数倍于本地居民。
导入人口虽带来潜在经济效益,但从短期来看,纯居住社区给镇里带来的财政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镇财政却要因此增加相当可观的开支。按每5千至1万人设立一个居委会的比例计算,大型社区航头基地需要设置20至40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如设置5名工作人员,就要新增一两百名社区干部。此外,还需增加警力、联防、清洁等人员,这些开销都要从镇财政支出。
航头镇现有1.1万名老人,每年光给老人发红包就要用去595万元。人数其实并不算多,慰老工作做得比较“惬意”。据预测,未来导入的20万人口中,多数将是中老年人。已入住的居民中,有人为了享受慰老、大病补贴等政策,将户口迁到了航头镇。倘若将来新居民们都把户口迁入,红包还发不发得起?没人拍得起这个胸脯。
类似担忧在各大型社区普遍存在。
2011年,市人大代表在嘉定江桥镇大型社区基地的金鹤新城调研时,当地管理人员就坦言:“现有2.8万人签约入住,庞大的日常管理成本已使基层政府感到,拉不动这辆马车,如果规划导入的5.2万人全部到位,每年的日常管理费用将很难承受。”
市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促进大型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指出,地方政府承担着大型社区的前期动迁、配套设施建设和属地化社会事务管理,但财政转移支付标准偏低,难以平衡庞大的日常管理费用。代表建议,大型社区建设要跳出固定思维,纳入全市城乡建设体系统筹考虑,使其不仅“落地”,更要“生根”。
新居民在新家园“幸福居住”,需要“上下两头”齐努力。有关部门已在考虑提供各镇一些财政支持。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镇管社区”的操作者们正期待相关方案尽快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