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竹
【嘉宾】
赵潋
编剧
李 嘉
网站负责人
滕明玉
部门主管
罗 钧
自由职业者
潘凡
猎头公司老板
主持人的话
又到了一年中的求职季,相关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应届生的签约率不高。这一方面和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和90后们不着急找份工作解决生计问题有关。走出象牙塔,走进大社会,第一份工作会给之后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妨听听过来人的故事,也许对于正在求职的你会有所启发。
1 从会计到编剧
找到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工作
主持人:赵潋是一位编剧,写过话剧《共和国掌柜》等剧本。赵潋是从30岁以后开始创作的,那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赵潋:我是学会计的。适逢改革开放,我的父母认为学会计不愁找工作。而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会计,一做就是五六年,还拿到了中级职称。做会计的时候,我是上海市群文活动的活跃分子。单位的领导看我对文艺那么感兴趣,就调我去做文案、策划方面的工作。之后,也是经人点拨,终于改行开始创作的。我觉得自己改行有点晚了,在思维方式的锻炼和文字基础的打磨上都错过了最好的年龄时机。所以,在改行之初,我还要去补很多东西。
主持人:有没有和年轻人聊过求职的话题?
赵潋:会和我的侄子侄女聊到。我觉得,第一份工作尽量去锻炼自己,尽量去开阔眼界。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孩子安排一个稳定的工作,也有很多大学生早早准备公务员考试,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不建议年轻人过早地去做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模式固定下来的工作,那也许会剥夺年轻人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
我那些学会计的同学,现在很多都已经身居要职,如果我当时不改行,现在大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收入也比现在要高。但是,那样的话,我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是什么。
2 不甘心站柜台?
那就自己想办法改变
主持人:李嘉是位资深媒体人,做纸媒的记者、编辑,现在是某网站的负责人。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媒体工作吗?
李嘉:我大学里学的专业和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都和文字工作没有关系。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销售。那是一家效益很不错的国企,我学的是财务,还以为自己可以去财务科工作,但是,单位里的领导说新来的就要去商场锻炼。和我同时下商场的还有另一个大学生,我们每天早上到了单位就开始拖地、擦拭家电上的灰尘,等顾客来。说心里不难受,那是假的。那段时间,财务科宁可借调我去帮忙搞会计电算化,也不让我直接调入财务科,因为人员满了。
几个月后我就去了公司设在一个大卖场的专卖店。不久以后,我又去了公司设在一个大市场的批发部。在这个市场上,一单都是几十万上下,你得会跟那些提着成捆现金的小老板打交道,才有生存空间。在这里,我就开始管我们这个部门的账了。我跟厂家代表关系很好,跟跑来市场拿货的小老板们也很好,甚至跟市场上的搬运工都很好,每天都跟他们打牌。
主持人:就是说,从一开始的憋屈到渐入佳境了?做得开心吗?
李嘉:过得很滋润,是比起我们单位其他的人,但是我自己并不开心。我看到市场上那些“老油条”,就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了。后来,有报社招校对,我就去参加考试,考完没有下文。第二年,那个报社招记者,我又去考。那一次,我考上了。
主持人:你放弃在国企的工作,去报社,家里人支持吗?
李嘉:我辞职的事情没有征求家里的意见。那个国企是正规分配的,那时候效益很好,而且有编制,父母是托了人才让我进了这个单位。我开始到报社工作了,才告诉家里。刚开始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我都是自己边看书,边学习,边干活。
主持人: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份工作给你之后的人生带来怎样影响?
李嘉: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在学校里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走出校园后,被社会迎面浇一盆冷水,是很正常的。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如果你不满意现状,就应该自己去想办法改变。这种经历也许不是人生所必要的,不过它发生了,我只能接受,就像接受我自己身上有一颗痣一样。
主持人:你现在也会面对那些前来求职的大学生。你会想要对他们说什么?
李嘉:少点抱怨,面对现实,珍惜机会,起点并不决定高度。不管起点高还是低,最终决定你能走到哪儿的,是永不言弃的心。
3 一份工作干了十几年
耐得住才能成为行家
主持人:滕明玉在一家排版公司工作,和很多同龄人不同,他从学校毕业至今没有跳过槽,他说,这就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至今已经超过十年。你从来没有想过换工作吗?
滕明玉:我1999年中专毕业就进了现在这个公司,一直做到现在。我学的专业是机械制图,和我做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那个时候年轻,懵懵懂懂,根本没有想法,只是觉得计算机是比较新鲜的东西———那个时候计算机还是DOS系统的,一台要几万元———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喜欢,选择了这个工作。进了这个单位后,我从打字员做起,之后的几年里,把技术层面的每一个岗位都做过了。至于换工作嘛,刚入行的时候,这个行业还不错。那个时候,单位里技术最好的人工资是3000多,在1999年时,这个收入是不错的了。后来出版行业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一开始没想换工作。等我想着是不是要换的时候,已经入行太深了,就没考虑换工作了。
主持人:在一个公司里干了十几年,自己的状态有变化吗?
滕明玉: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觉得学的东西蛮多的,年轻人精力旺盛嘛。3年后,计算机越来越流行了,我就自己去读夜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想着读出来将来去什么地方都能用得着。随着经验的增长,对业务越来越精通,在公司里我要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觉得吧,不管做什么行业,一直换工作,总是做不好的。在一个环境里和在一个行当里做久了,你就是行家,总比半吊子强吧。
主持人:在公司里,你也带过很多新人吧?感觉怎么样?
滕明玉:这几年,公司招的新人都是我带的。大学生就算招了也留不住———你要知道刚毕业的招进来基本上什么都不会。我们单位是按技术水平划分工资的,那些大学生进来最多一年就走了。现在招的全是职校的。
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学新的东西是有兴趣的,可是你要知道工作是讲究熟能生巧的,很多东西就是要不断地重复的。我曾带过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年下来,就像个定时炸弹,一会这里错了,一会那里错了,存个文件也会出一堆错误。你说他都会吧,的确都会,但终归是缺少工作经验。所以说,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就是要多练习,做一个动作做到闭着眼睛都能做得下来才行,而不是一下子学很多。有些年轻学生会说,自己会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什么的,要知道很多东西听上去很好,但到了工作中还是要求熟能生巧的。做得多了才能够成为高手。你看了很多书,学了一肚子的理论,却没有足够的实战操作是没有用的。
4 如果重来一次
不会那么快就辞职
主持人:罗钧现在的工作内容中有很重要的一项是参与大企业的裁员,就和乔治·克鲁尼在电影《在云端》中的那个角色做的事情差不多。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怎样的吗?
罗钧:我从学校毕业时,正碰上包分配取消了,市场化还不健全,找工作很困难。那些有个好爸爸的同学,基本上都能进入银行、证券公司工作,但我的父亲那时候已经去世了。经历了大半年四处碰壁的找工作,磨光了我的锐气,最后是靠亲戚介绍进了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日中经济协会上海事务所。当时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打杂。事务所就三四个人,其他同事都很关照我。可是,我当时心里一直有个心结———这个工作是靠亲戚帮忙介绍的。一年后,我辞职了,到了一家外资企业做人事总务的工作。
主持人:回过头看自己当年的决定,现在的你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罗钧:回头看当年的做法其实是不妥的。第一份工作是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是打基础的。当时,我在事务所只干了一年,还没有真正学到东西,离开只是因为自己心有不甘,想证明靠自己也可以找到工作。结果到外资企业,还是从打杂干起,其实是浪费了一年,辞职的时候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嘛。如果重新来过,我肯定会在第一个公司多干两年。或许后来的职业生涯就完全不一样了,也不用吃那么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