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的柏油马路从小村中间通过,将小村拦腰断成两块。有了这条路,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很多农产品可以通过这条路,运往村外。
但也带来了问题。马路不宽,但很平坦,过往的车辆都是呼啸而过,这成了小村的一大安全隐患。以前,村民们互相串个门,踏过青石板,抬脚就到;狗啊,鸡啊,牛啊,也都能自由自在地溜达。可自从马路穿村而过,宁静被打破了,马路开通不到一个月,已经有十六只鸡、五条狗、两头猪葬身车轮之下。虽然还没有村民受到伤害,但要想从路南的张家到路北的李家串个门,情形犹如穿过地雷阵,让人心惊肉跳,必须提防疾驶而过的汽车。村民们决定在村口竖个牌子,警示过往车辆。
一块巨大的牌子,连夜竖立在村口的路边,上边写着一排醒目的红色大字:“前方有村庄,请减速慢行!”这么大的牌子,连村里最年迈的黄老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村民们想,司机们看到牌子,就会将车速减下来,缓慢地驶过村庄,村民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然而,过往的车辆照旧呼啸而过,没有一辆车减速。轰鸣的马达声,震若响雷。
看来警示牌并没起作用。这么大的牌子,显然是大家都看见了,但并不想减速。一位在城里打过工的村民建议,将警示牌的内容改一下吧,谁会在意你一个小村庄?他说,他在城里看到过,学校的两侧也都会竖个警示牌,提醒来往的车辆,司机们看到,一般都会减速慢行。
有道理。村长让人赶紧将警示牌上的“村庄”两个字,改成了“学校”。“前方有学校,请减速慢行!”警示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让村民们大失所望的是,驶过村庄的车辆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半点减速的意思。看着一辆接一辆旁若无人疾驶而过的汽车,那位提建议的村民,无奈地摇摇头。他想不明白,同样的警示牌,为什么竖在村口就毫无作用呢?
村里的拖拉机手老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现在的司机,都怕交警,何不将警示牌改成“前方有测速,请减速慢行”?警示牌再次被修改,鲜红的“前方有测速,请减速慢行”让人望而生畏。果然立杆见影。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到这个警示牌,都一脚急刹车,然后,小心翼翼地驶过。村民们笑了。可没过几天,又故态复萌。因为司机们很快发现,那是个自制的警示牌。胆大的司机还超速过几次,并没收到过罚单,说明警示牌只是纸老虎。
马路成了村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村长念初中的儿子又想了个办法,他找了个梯子,爬到警示牌上,用红笔在“前方有测速”的“有”字下面,加了一横。村长见状,生气地骂道,臭小子,你连“有”字都不会写啊,“有”字里面明明只有两横,你现在又加了一横,不成错别字了?村长的儿子笑着说,我是故意写错的,你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很快,一辆小车,在警示牌前,急刹车,停了下来。一个穿西服的中年人从车上走下来,站在警示牌前,仰头看了半天,还用手比划了一番,然后,中年人兴奋地走进村口的村委会,大声喊道,谁是村长?村长迎了出来。中年人指着村口的警示牌,你们那个牌子上面有个错别字,“有”字只有两横,你们却写成了三横。村长一脸困惑,是吗?中年人气愤地说,“有”这么简单的字,你们都写错了,你们的素质也太低了吧,还不赶快改了!又一辆车停了下来,几个人一起下车,仰望着警示牌,争论了一番后,大笑着走上车,缓缓驶去,从车窗里,还飘出阵阵肆无忌惮的笑声。
几乎所有路过的车辆,都会急刹车,停下来或缓慢地驶过。有的像那个中年人一样,走进村委会,义愤填膺地指出那个错别字,让村民们立即修改;有的降下车窗,对路边的村民大声喊叫,你们写错字了,真丢人啊;有的还会将车倒回去,就是为了再看一眼,警示牌上那个“有”字,然后不屑地嘟囔一句,“真是没文化,连‘有’字都会写错。”
那个多了一横的“有”字,一直没改,就醒目地立在村口。过往的大小车辆,都会减速、慢行,缓缓驶过,他们只为了看一眼,那个醒目而刺眼的错别字。老人、孩子,还有村民的狗啊、鸡啊,又可以安全地穿过马路,串门,溜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