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份沉重的时间长河的负担,好像不可动摇,甚至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如今的我们却要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打量历史。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评判长城、打量长城、思考长城。在众多名家的作品中,一篇寥寥百字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便是鲁迅先生的《长城》。
长城,作为中华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都为炎黄子女称赞。或许在现在这个时代,长城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其历史意义绝非其他建筑能比拟。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一大象征的长城在鲁迅先生锐利的笔锋下却是如此不堪一击,甚至显得毫无价值。“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方块字的运用中,鲁迅先生似乎觉得保存长城变成了今人的一种负担,长城也成了一种累赘。
“不到长城非好汉。”比起鲁迅先生鄙弃长城的言论来,这句谚语似乎流传得更广也更久。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有哪一个异地客到了北京却不去长城一看呢?这与京城同岁的古老城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了君王臣子,保护了万计苍生。
现在,长城剩下的更多是一种纪念、一种对于战争的铭记,一份对长城的感恩正与伤痕累累而又被一次次重建的长城上的青砖石阶相融相映。
经历了一次次的重建和一次次修补,终有一天,长城的一切都会被更新一遍。到那时候,长城还是不是我们所歌颂的曾经的长城?到那时候,长城还是不是那个保护过我们祖辈的曾经的长城?到那时候,长城还是不是君主专制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到那时候,长城还会不会被鲁迅先生的笔锋所诅咒?
“昨天并没有过去,它在今天还活着,并且向未来延伸。”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