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给我这篇评论写作之前命题为“画命”,此不是讲巫师之奇术,而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精神召唤。“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展吸引我去的原因是陈丹青在1976年创作的《泪水洒满丰收田》,这作品幽然使我想起了那个年代艺术家的创作情怀——用生命、智慧去画。
上世纪70中期至80年代初期,正逢我们这代60后的成长时期。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夏葆元、陈逸飞、魏景山、汤沐黎、赖利痒、邱瑞敏、王永强、赵渭凉、夏予冰、吴健、奚阿兴、王劼音、陈丹青等一批如雷贯耳的上海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令我们非常崇拜。回想起来,当时的艺术圈对主题性创作热情有加,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历史所形成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家所能比拼的艺术方向。然而,在主题性为主的创作思想指导前提下,艺术家对艺术的表达则更为津津乐道;这些讨论其实深谙着艺术家对艺术本体表达语言的追求与冲动。如,对艺术内容的布局、人物塑造处理、用笔特点、明暗关系、色彩关系、整体与局部、笔触变化、流畅与浑厚等艺术形式语言的感觉探讨。这种关于艺术的讨论氛围和认真程度,在今天已很少见了。《泪水洒满丰收田》这件作品的出现,或许让当时绘画界看到了较难以达到的一种南北融合可能——作品既显示了南方所擅长的灵动与巧妙,又不失北方所推崇的浑厚与结实。当然,对于主题内容的描述也无法掩饰时代的真情烙印。另外,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热爱读书的习惯也是我们今天年轻艺术家需要学习的。这次,有幸第一次见到《泪水洒满丰收田》原作,备感亲切;作品所显示出的感人之处,正是艺术家用生命与智慧体现出了持久魅力。
一件艺术作品的命运,不仅反映在对作品的历史判断上,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当时能否用生命、智慧去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画命”不仅体现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历史最终对作品的判断结果。
“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画展,展示了中国近三十年的部分与肖像有关的艺术创作作品。其中不乏有油画、国画、综合材料、摄影、装置等多种创作媒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策展人的认识范围,当然也囿于空间的有限性。整体而言,约120位来自全国的艺术家,有近30位是上海艺术家。尽管还没有完全展现代表上海的艺术家,尤其是在1976年—1985年之前在上海成名的艺术家。但是,这次展览也是多年来在上海举办全国性艺术展览中,上海艺术家亮相人数较多的一次。展览中有代表上海实力的陈逸飞、陈丹青、张健君、李山、孙良、严培明、杨剑平、胡介鸣、施勇、蔡广斌、梁卫洲、薛松等艺术家。有点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上海画家俞晓夫的成名作《我轻轻的叩门》——那件表现“海派四大家”的油画。
可以说,今天的艺术家个人自觉去创作主题性创作作品的已经很少。时代不同,当然创作激情与理念都不同。想起,最近几年文化部门大力推广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确实看到了创作出大批的主题性油画作品。然而,却很少再能感受到那种与生命有关的、感动人的佳作。或许今天画主题性创作项目动机与目的都难以与生命的情感相关联吧,留下的也只能是主题性创作质量下降,艺术家生活质量提高……
“画命”是什么?我想:如何对待用生命、智慧去创作的看法以及其表现的程度将决定画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