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代画家与书法家生平传记的辑录,前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陶宗仪《书史会要》等专著。对篆刻家个体的研究,则以《印人传》为先声,它是一部印学研究者案头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作者就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兼印学家——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减斋。河南祥符人(今开封)。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任山东潍县令。康熙初年,文网日密,文人著述动辄得祸。此时周亮工沉浮宦海已二十多年,经历了人生无数的艰难挫折,对自己选择入仕清廷,充满着愧疚与悔恨。他于康熙九年(1670),将生平所撰百余卷文稿付之一炬,并谢绝一切文字应酬,惟以把玩印章为乐。周亮工曾将明末清初印人为其镌刻的自用印一千六百余方,命其儿子周在浚、周在延等辑成《赖古堂印谱》四册,成为著名的“三堂印谱”之一。
周亮工好砚、好墨、好书画,精赏擅鉴,尤嗜印成癖,曾称:“生平性酷嗜此,不啻如南宫(米芾)之爱石。”一部心裁别出的《印人传》,奠定了他在印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印人传》共三卷,为周亮工“未完之作”。康熙十二年(1673),由周在浚等兄弟汇集整理而成。《印人传》正文收许宷、文彭、何震、金光先、胡正言、梁千秋、万寿祺、程邃、韩约素、汪关等明代中期至清初的印人传记共六十九篇,末附包括朱简、归昌世、何通等在内的“印人姓氏”六十一则,仅存名号与里籍,也是周亮工准备补充立传的一份名录。
值得一述的是,《印人传》原名《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乾隆时列为禁书销毁,嘉庆后始以《印人传》名世,然文多有篡改和讹误,非周氏之失也。《印人传》虽非定本,而“四方操是艺以登其门者,往往待先生(周亮工)一裁别以成名”。《印人传》中的传主,既有生于早先,周亮工从未谋面者,如鼎鼎大名的文彭、何震等印坛鼻祖。也有与周亮工同时期,声名不彰,作品罕见者,如程与绳、李耕隐、郑弘祐等印人,均赖此书以传。他们的身份不仅有文人士大夫,也有出身低微,靠鬻印谋生的印人。凡是周亮工能接触到的“有志斯道者,必令奏刀,得其一章半篆,辄喜形于色。积久几至万颗,精遴之尚存数千,奇丽怪伟,工妙绝世。”对于一些印章与印谱俱不可得者,周亮工亦必多方搜索,从藏家手中钤盖“数章或数十章以归,时时展玩不释。”
周亮工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记录了明代嘉靖、隆庆至清代康熙初年印坛人物的事略。后世学者对这段印学史的研究、引证,也大多基于该书的文字记载,异常珍贵。如文彭在西虹桥得到四筐灯光冻,边塞大将军皆以得何震一印为荣和韩约素凿山骨等故事,都已成为印坛佳话。周亮工在该书中还穿插了对当时篆刻流派嬗变、风气习尚、印材使用和创作过程的评说,并不失时机地阐述自己的印学观。如“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以和平参者汪尹子”等,皆为印学箴言。周亮工从文化的角度提升了印章的艺术地位与价值,确立“印人”之名,将印人视作一个新兴的艺术群体,独立于书画家之外,他对印学的贡献是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