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圆明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刚由法国皮诺家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的兔首、鼠首铜像。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在艺术品市场上,还是在影视作品中,兽首几乎成了圆明园的代名词,但只要你去过刚刚修葺一新的圆明园展览馆,你就会对圆明园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圆明园展览馆位于海淀区清华北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建于1979年。该馆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有按原貌复制的“圆明三园”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8月初日,圆明园展览馆重新装修布展后试开馆,当天就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在装修一新的圆明园展览馆中,拥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精品,特别是一些流落民间近百年的散佚文物,更是让许多观众重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像最为珍贵的当数一对具有西洋风格的吐水石鱼,两条汉白玉石鱼大小一致,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据发现这对石鱼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考证,其原本位于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前,大水法从乾隆十二年动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这对石鱼至少有248年的历史。圆明园遭劫后,这对石鱼于上世纪20年代末流落民间。早些年,刘阳偶然经过位于西单的一个院落门口,由于是私人住宅,平日通常紧闭的院门正好打开,刘阳扭头一看,正与门内的一对汉白玉石鱼打个照面。研究历史的刘阳意识到这可能是个老物件儿,遂记在脑中。后来,刘阳翻阅老照片时,两张外国人于20世纪20年代拍摄大水法的两张老照片让他回忆起当年的“惊鸿一瞥”。经过圆明园管理处与小院产权单位协商,最终院内的大水法石鱼被无偿送回圆明园,现在,这对石鱼就位于圆明园展览馆非常显要的位置。
在展馆中,一块“汇万总春之庙”石刻匾额也是有着很多的故事。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有一座汇万总春之庙,俗称花神庙,位于戒得堂北,隔湖相望。而圆明园的花神庙(汇万总春之庙)是一处寺庙型的园林风景群。位于濂溪乐处景区南岸。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汇万总春之庙一景,始建年代不会晚于乾隆初年。咸丰十年(1860)花神庙被英法联军焚毁,此次展览的这块石刻匾额是在2012年出土的。在下沉式石刻展示区,还展示了包括乾隆御笔“碧澜桥”、嘉庆御笔“清澄秋爽”在内的众多圆明园珍贵石刻,这些石刻均为从圆明园遗址上出土的皇帝御笔,都是首次和观众见面。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帝的御园收藏了很多种类丰富的玉器,或作为日用,或陈于殿堂,有陈设品、装饰品、文房用品、宗教用品、饮食器等。据档案记载,雍正、乾隆时期圆明园的玉器陈设有:九洲清晏的汉白玉诗意碗;西峰秀色的紫檀木嵌白玉臂格;万字房的白玉觥、碧玉瓶、白玉磬、蜜蜡仙人等等。圆明园不仅收藏玉器,而且清宫的许多玉器精品是在圆明园制作的。清宫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承修和储存帝后及宫中需要的各项器物的机构。虽隶属内务府,却常常由皇帝直接指挥。为便于管理,雍正年间设圆明园造办处,乾隆二十年一月京内造办处各作也搬到圆明园。造办处的很多机构都设在圆明园。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也有一部分是历年从圆明园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玉器残件,像1985年圆明园“别有洞天”出土的清代青玉雕桃纹龛。其为青玉质地,雕刻成一个神龛形状。神龛内应供奉神像,但出土时已遗失。神龛外四周雕刻有山石和竹子、果实累累的桃树、灵芝三种植物。“竹子”虚心而有节是君子的象征;灵芝是仙草;桃子寓意长寿。这三种植物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灵芝祝(竹)寿”图,有着美好的寓意。还有一件击鼓玉人,表现的是一个正在击鼓演奏的乐师的形象。他宽衣长袖,右手持鼓在胸前,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击鼓。头偏向一边,表情愉悦,好像陶醉在音乐中。另外一件清乾隆“花甲联芳”玉扳指,是2003年12月在圆明园“坦坦荡荡”出土,此扳指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色通透,质地滋润。从尺寸上可以推断为女性佩戴的扳指。用阴刻线描绘了一丛荷花,并刻有“花甲联芳”四字,有祝愿长寿之意。
圆明园遗址曾经出土过3万多枚瓷片,在展厅中也有展示。以修复一件圆明园受损瓷器为例,从材料分析、绘制器形图、做旧到修整矫形,加起来有十余道工序,这就要求修复人员具备材料、化学、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像一件釉里红龙纹阴刻海水纹碗,是由挑拣出的279枚瓷片拼补而成;另外一件康熙青花双龙戏珠碗,从挑拣碎片到修补成型,足足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而在展馆中更多的还是残缺不全的瓷片。
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各种供器。这些佛教艺术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在历年的发掘中出土了铜鎏金金刚、铜镏金无量寿佛、玉雕佛像等。同时,还有这两件粉彩描金法轮瓷片,分属于不同的器物,为了仿铜镀金的效果,大量使用金彩,并用粉彩仿制出镶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的效果,金碧辉煌,十分华丽。而一件铜八宝器座为束腰两层台式底,饰仰莲,上为一葫芦形宝瓶,瓶身两侧有飘带,瓶中插有两出戟缠绕,中部为莲瓣托底。莲瓣上面的器物出土时已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