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很多爱好专业摄影的人必定要去拍夜景的地方无外乎那几个,就拿浦江两岸的滨江大道为例,同样的灯光景观反反复复地出现,想要拍出个性,拍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就很难。比较的多次曝光手法最适合这样光线清晰的场景,这也就是为何这些照片往往都是夜间拍摄的原因。
经过精心设计与熟练技巧的打造,多次曝光所产生的效果让上海更符合“魔都”这个昵称,梦幻、朦胧的超时空感倍增。《韵律》就运用了这种手法,让人“看”到了韵律美。纷而不乱就是这件作品给人最大的印象,无论是色彩的渐变,还是每一个层次之间的距离,甚至光影间的构成,都在拍摄者精准的掌握之中。实际上,这张照片是以江面与陆地为界,将画面分为了虚和实的两部分,一面通过比较进行多次曝光,一面手动配合不断将相机进行移动。看似简单的过程描述做起来却很考验摄影者的技巧,每一次曝光的位置如果稍有偏差,那么整个画面的协调度就将大打折扣,灯光的朦胧度和对比度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再以《节奏》为例,画面整体以黄色为主,在曝光效果作品中算得上简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美,相反,这样的风格有时反而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运用同样的曝光叠加和相机的移动,摄影者以一幢普通的高楼建筑为主体,营造出了一派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这里的黄色并非来自建筑外墙照明,而是出自每一楼层通明的黄色灯光,奇妙的是,在经过曝光后,它们一层层堆积起来,反倒“建成”了两座新的透明摩天楼。即便是熟悉原来场景的人看过也不免会产生陌生感,视觉效果的再加工就像为眼睛加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人看出无限的可能。
除了静态的建筑可以被变为动感十足的画面,原本就是动态的场景同样也让摄影者们踊跃地挑战。上海的夜景灯光除了每个场所固定的景观灯外,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同样在不断制造着光点,这些过多出现在人们视网膜上的“亮点”却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只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创作源。白光正在靠近,红光正在远去,这两种颜色的车灯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当它们经过曝光的变形,以新的姿态重现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车来车往的轨迹,在这一刻被勾画了出来,当它们交织成人字形,你仿佛再也不敢小觑平凡的力量了,它们在不经意的移动中成为了真正的“靓点”。
也许你会觉得,用图片制作或者数码单反相机也同样可以做到虚虚实实的效果,但是这样一来,你无法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拍摄语言,也很难在这样缺乏诚意的作品中带给别人思想的注入。摄影除了最初的纪实作用,它早已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要怎样抽象出内涵,还需更多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等等的思考才行。(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