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出情调不难
“弹”出韵味不易
王剑虹
  昨晚,一台名为“文化评弹鉴赏会”的演出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举行,从演出的名称,演出前门口的香道展示,舞台上摆放的中式红木家具,加上请出了身着中装的沪上女作家做主持,把“小资”路线走到了极致。这台演出的主角之一、评弹演员周红戏称自己是“小资情调作祟”。而从昨晚现场的观众组成来看,观众的整体年龄较平时书场里几乎要轻了至少三分之一,年轻观众也不在少数,想来这里面“小资情调”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喜尝试

  曾经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江南明珠”评弹在这些年几乎沦为老年人的“专享”,而究其原因,什么内容、包装等等都还是次要原因,首先是“正常”的书场演出都是在白天,演出的大都是以半个月左右为一期的长篇,所以对于上班族来说基本没有可能去书场听书。而另一方面,现在的书场大都设在文化馆、街道活动中心,条件较为简陋,一般年轻人很难对去这样的场地听评弹产生兴趣,更何况还是满屋子老年观众。笔者就曾亲眼看到几位似乎出于好奇心走进社区书场的年轻人,没过几分钟就“落荒而逃”。

  而昨晚的“文化评弹鉴赏会”为年轻人走近评弹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些年业界在这方面也一直在作尝试,周红去年就曾举办过一次“文化评弹鉴赏会”,她和徐惠新在M50创意园区颇有小资情调的“半度雨棚”的演出也持续了9个月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观众群。除了评弹,“昆曲王子”张军在朱家角的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最大的一个特色其实也是“情调”。虽然笔者一向对于把传统戏曲、曲艺统统归于“高雅艺术”不太以为然,但像评弹、昆曲之类很有资本营造“情调”的艺术样式投年轻人所好,做些有“情调”的演出项目也的确是个不错的尝试。

  需要耐心

  不过,去年的“文化评弹鉴赏会”一票难求,而今年虽然在“情调”上花了更多的功夫,上座率却不及去年。当然昨晚乡音书苑另有一场评弹演出可能分流了部分观众,不过从昨晚的演出本身似乎还是可以看出一些不足。一是最高580元的票价相对于一场只有两位演员、不满两小时的评弹演出来讲似乎是高了些。据说去年的演出虽然客满却依然亏本,或许正因为此今年票价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从上座率来看,似乎有些操之过急。演出要收回成本无可厚非,贴钱演出也非长久之计,但培育市场、培养观众却还是需要一些耐心的。

  而另一方面,昨晚的节目偏重创新,短篇是新编的,4个开篇不仅都有所改动,而且大部分的“知名度”也不很高。当然,对于昨晚这两位已经很成熟的演员来讲,希望更多一些自己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样的作品是否适合作为以吸引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的演出则值得商榷。曾有一位年轻的新观众对笔者说:“其实不管是传统的作品还是新创作的作品,对于新观众来讲都是新的,如果我只是偶尔看一次,我当然希望看到这一剧种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少也是很成熟的作品。”而新创作品不仅离经典尚远,刚问世时往往也是不够成熟的,对于业界人士来说,挑选最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还是新创作品来吸引年轻观众观看、为其“开蒙”恐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评”出情调不难 “弹”出韵味不易
上海大剧院迎音乐剧回归
“快乐男声”火热开唱
“孙悟空”一口绍兴腔
“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颁奖
长篇《童年河》发布
话剧《七月与安生》首演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0“评”出情调不难
“弹”出韵味不易
2013-11-24 2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