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这是朱熹生前久别故乡追怀婺源写的诗,题为《对月思故山夜景》。
好几年没去婺源,我也常在念念中。
众所周知,江西省婺源县的旅游,已经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走红神州大地。这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山区小县,以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古村落,满坡满地黄澄澄的油菜花,曲曲弯弯清澈见底的小溪流,一代名儒朱熹故里的人文鼎盛博大精深等等,让城市游客称赞有加,流连忘返。2010年,入境游客达5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亿人民币。对于常住人口24万人的山区小县而言,如此规模的游客人次和总收入,应该说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婺源原是深埋在绿色皱褶里的穷地方,由于1999年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当中,有县委县政府狠下决心把“工业兴城”改为“旅游兴城”之举措,才赢得如今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名气。
一
历史翻回上世纪的1999年5月。一天,婺源县女副县长带着规划局长等人,驱车折腾四百公里五个多小时,跑到金华来找我。她一坐下就开门见山地对我说:“洪总啊,四大班子开会研究定下来,婺源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请您帮助找家合适的设计单位,二请您亲自给我们把把关。”正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设计市场放开了,设计院多如牛毛,而且上门揽活,干嘛跑这么远坑坑洼洼崎岖难行的路来找我?后来深谈了才明白,因为他们怕上当受骗;因为看中我自1976年为他们设计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开始,几十年来隔三差五没有间断地为他们搞设计,可以说对婺源甚为了解。
本职工作很忙,然而我不能不应允。这就是通常讲的盛情难却,友情为重吧。
他们走的当天晚上,我开始物色合作单位。值得信任的设计院很多,但太远了联系不方便,太大了杀鸡用牛刀也不合适。选了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因为他们有几位年富力强的设计师观念较新,技术不错。但权衡再三,觉得距金华二百多公里路程来回联系不便,那时电子邮件尚未普及。后来看中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虽然资质级别不高,力量不强,但是人好,叫得应,看得住。婺源没二话,完全同意我的选择。不日我与规划人员一起到婺源作现场调查,并亲自主持讨论会,算是正式进入角色。
此间我心里反复琢磨,婺源找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磨来磨去感到恐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找设计单位和技术上把把关。那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看上我对婺源几十年的相知相识,希望能够归纳、提炼成比较成熟比较现实的好东西,给他们的规划增加份量、增加可行性、增加前瞻性,绝对地不是请我把关拿出一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成果而了事。作为一名老专家,此时此刻我的作用应该如何发挥?不一定崇论闳议,但起码应该在常人没想到的、不敢想的问题上面弄点新鲜。否则不称职,对不住婺源对我几十年的信任。无数个不眠之夜,我重新阅读结识了二十几年的婺源,又多次去婺源,重新走进曾经走过好多次的古村落。
有个想法在我心头悄悄萌发,最后慢慢地觉得眼前亮堂了、心底踏实了,便决计抛出一试。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了调整《总规》中“工业兴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心中有准备,这一下可能会捅着马蜂窝。果然,没等我把话说完,参加会议的领导们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然后全用怪怪的眼神远远近近地看着我。接着争先恐后地说,全国各地大小城市都走工业化发展之路,我们婺源怎么能不搞工业?
二
好长时间我不作声。会场里渐渐地静了下来,最后像空气都凝固了似的,我开始不急不慢地说出我的理由:因为婺源搞“工业兴城”,有五个“没有”!
哪五个“没有”呢?我一条条地进行阐述。
一没有资源。山沟沟里的小县城,平平坦坦的建设用地极少,别说是建厂房,就连盖个上规模的学校都找不到地方。二没有原材料。婺源只有木头、毛竹、茶叶,一时很难搞赚钱的工业产品。三没有资金。大家都知道有好设备才能造出好的东西,没钱买不上好设备只能生产价格低廉而薄利的东西,如此下去恶性循环会越弄越穷。四没有人才。自己培养人才得花时间,请进来要出高薪,没人才办不了好工厂。五没有市场。自己的产品自己人不要,然而送出去的话,几百公里翻山越岭的公路,太艰难。
听到这里有人心事重重地问:“不搞工业,那我们婺源拿什么来发展?”
我回答:“搞旅游兴城。”
大家哄堂大笑。一个个都说: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婺源有四大旅游资源,同志们啊!”会议室里又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朝我转过脸来。
一是山水资源。婺源的山水,虽然没有桂林山水奇峰突兀、波光涟漪的画境之美,没有杭州山水线条平软、色彩淡雅的文人气质,但是婺源的山不高不陡,或坡或梯,婺源的水不凶不险,或急或缓,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稳稳当当的,有着村姑山妹一样的纯朴原真的自然之美,是人家不可替代、难以克隆的美。要不,《闪闪的红星》等电影就不会选到婺源拍外景了;要不,黄庭坚为什么说“不知造化有何心,融结之功存妙理”?苏轼为什么说“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净几清无尘”?岳飞为什么说“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送月明归”?
二是延村、理坑、汪口、黄村等等,都是屏风墙、小尺井为特色的徽派建筑保存极完整的古村落,一个个依山畔水、因地制宜,集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于一体,空间的比例尺度亲切宜人,有着丰富多彩的徽商文化积淀,是我国十二大民居中的一朵奇葩,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就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三是婺源是真正的中国人才之乡。这也是一大资源。大家都知道我是浙江东阳人,但是肯定不知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曾以“百名博士共一市,千名教授同故乡”为题称赞东阳出人才。我告大家,约计80万人口的东阳,1800年历史上出过进士305名、仕官1086人,代表人物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中国新闻事业奠基人邵飘萍等。然而不到23万人口、只有1200多年历史的婺源,却出过进士554人、举人718人,合计文武仕官2665人,还有文人学士、名匠名医济济。把两个县进士、仕官的万人比例算出一比较,小巫见大巫了,婺源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人才之乡。世人公认的172部入选《四库全书》的婺源人著作,可以佐证这个历史的真实;婺源宋代出了一个理学大家朱熹,现代出了一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是一个抵十个的知名度啊!
四是婺源县博物馆里,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藏品数量之多,为全国县级博物馆之首。西周青铜鼎、西汉画像砖、两晋青瓷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冯梦龙和清代查士标、郑板桥、何绍基、俞曲园等等大家的书画,加之硕大如拳的夜明珠等等,数不胜数,价值岂止连城!
除外,名闻古今的龙尾砚、婺绿贡茶、荷包红鲤鱼和灵岩洞府、鄣公山等等,都是宝贝,我不一一细点了。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此间有人笑问:“为什么洪总比我们婺源人还了解婺源啊?”
我说:你们是生在宝山不知宝啊,好东西多得不以为然了。
三
断断想不到婺源县委县政府立马召开干部大会统一思想,断断想不到很快达成共识把“旅游兴城”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定下来,断断想不到从县委到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一路绿灯,相关工作件件桩桩顺顺溜溜畅通无阻。
这个时候我没有利令智昏,想着应该多为他们做点什么。
首先,帮他们聘请几位国内著名教授学者成立“婺源县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其中有北京市总规划师李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周治良、华南理工大学园林设计权威刘管平、清华大学城规系副教授谭纵波(现为系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吴志强(现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四川汶川地震国家建设部任命为灾后重建总规划师)等人。当年9月18日,中共婺源县委书记朱荣辉(现任江西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给我们发了聘书。此举目的:为了得到更多高级专家对县委县政府决策的指导和支持,为了让婺源干部群众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干工作。
然后,由我代表专家委员会发出11条建议:即婺源县城市规划建设,要保护好城市轴——星江,因为这是城市母亲河;要保护好县城原有低丘缓坡的地形特征,不能随意挖山、填水;要保护好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精华,并把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做大,千万不能让琉璃瓦大屋顶之类皇家建筑元素冲击粉墙黛瓦的地方文化特色;城市道路不宜过宽,盲目追求平直,不能搬用大城市的空间尺度和方格网结构形式;居住区要采用小规模的组团形式因地制宜地安排,建筑物不能造得太高、太大、太长,免得挡住山水景观;要做好老城区古街古巷历史地段的保护;对每一棵名木古树和大树,都要倍加珍惜等等。建议当即得到领导们一致赞同。令人十分兴奋的还是立竿见影出成效,例如文公路56米红线宽度缩为48米,全线节约用地约30000平方米。
还值得一提的是武口区有条南北向主干道40米宽,根据《总规》要拓宽、拉直,为此需砍掉直径40~50厘米的大树200多棵。我跟分管领导讲了十遍,最后得到答复:这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定下来的,《总规》是正式批准了的法定规划,是省里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领衔编制的,动不了。说得没错。但是这么多几十年上百年树龄的大树要砍掉,实在太可惜。后来和县长看现场,我不死心,重提此事。我说县长,现在各地都十分珍惜大树古树,前不久央视报道,人家高速公路为了几棵大樟树而绕道改线,多花3000万钱都在所不辞。当下别说200多棵树,就是砍一棵也像砍人头一样事关重大,能保则保啊!县长当场没吭声,不知他的态度如何。想不到过了两天规划局长给我打电话,说县长在干部大会上发话:“洪总说了,现在砍一棵树、砍一棵草,都像砍一个人头一样事关重大,大家千万别胡来!”他还加了“一棵草”,为了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在金华市城规院编制的婺源县城控规中,有我放在心上的第三件大事。盯住道路系统规划,我要求该弯则弯、宜直则直,绝对不能无理追求横平竖直的效果,以防止对山体水体的伤筋动骨;盯住自北而南中穿城市的星江这条城市母亲河,水质很好,沿江应有较宽的绿化带加以保护,可以给人休闲做亲水近水空间;盯住小块居住组团用地的安排和竖向规划,前者应小则小、能大则大,绝对不讲究规模效果,后者可高则高、该低则低,让住宅依山就势布置,不但可免大量土石方开挖费用,而且能够赢得城市景观的大界面之美。
县长看了当场要规划部门马上调整设计。
最后一点,是在南北向的书香路沿街建筑立面设计和东西向的农民街沿街立面改造上面,要求尽量多一点徽派建筑特色的发扬光大。当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希望多一些徽派建筑的语言和符号,以便时时处处都让游人看到、感受到人在婺源,这原是徽商、徽文化故地。
【作者简介】
洪铁城 194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金华市仙客来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兼首席设计师。为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村镇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婺源等县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顾问),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等四个大型期刊编委。出版著作有:《建筑六论》《东阳明清住宅》《城市规划一百问》等19种。数获国内和国际大奖。并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优秀民族建筑工作者”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