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柳痴”柳宗元为我们留下了《种树郭橐驼传》的名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他劝诫当朝为官者对老百姓要像主人公郭橐驼种树那样“致其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每次和学生一起学完这篇散文后,总有种要把“种树之道,移之教育”的冲动。
种树“无不活”的郭橐驼平淡地向人传授他的种树心得:“其莳若子”。就是说,栽种树木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如果把种树和育人类比的话,那么0-6岁的婴幼儿这一时期绝对是人生的“栽种期”。日本著名教育家七田真教授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科学研究还表明,这一时期是孩子语言、逻辑、身体动作、想象、人际和音乐六种潜在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施以适宜的教育和训练,他们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想来那些把刚生下来的宝宝全托给老人的“独生子女爸爸妈妈们”该警醒了!尽管工作忙、住房小都可以成为理由,这一阶段孩子喝啥牌子的奶粉固然重要,但怎么比得上母乳喂养、亲身用心与孩子交流来得重要呢?从郭橐驼种树之道已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当你的孩子在0-6岁的婴幼儿期,决不能做甩手父母!
而到了孩子背起书包上学读书了,如今的年轻爸妈们却“如临大敌”,许多“甩手父母”一下子蜕变成为“全陪父母”。从周一到周五的灯下陪读、周六周日的连轴赶场培训接送,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就好比文中与郭橐驼种树方法相反的“他植者”,当郭橐驼栽完树“其置若弃”时,他植者却“旦视而暮抚”,“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最终使“木之性日以离矣”。如今的学业已经够沉重,减负呼声上干云天,何苦再当督战队逼迫孩子呢!督责过严,导致孩子的天性一天天消失,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怪不得柳宗元要发出如此感叹:“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和育人是相通的。在教育成为全社会人人可以指摘、拍案的今天,为何不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典中去汲取一些教益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