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我是外行,一辈子喝过的香茗不过是“三花”“峨眉毛峰”之类的川茶。诸如“祁红”“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名茶只在书里见过,并未亲口品尝。在成都,许多人热衷泡茶馆,我也乐此不疲。除每周双休日须在茶馆泡上大半天外,每日中午,工作间隙,也必到茶馆坐坐,仿佛只有这样,生活才有乐趣,灵魂得到补给滋养。
成都气候温润,一年四季都适合露天饮茶。常常见到公园柳树下、河畔旁、菜畦边摆有几十把竹椅,倒上一杯盖碗茶就可以做卖茶生意。夏天绿树婆娑,凉风习习;冬天阳光明媚,煦暖如春,此时是喝茶的好天气。春天一株桃一株柳,秋天银杏金黄,落叶满地,更是喝茶赏景的好季节。不暴热,不暴冷,因而成都的露天茶馆比比皆是。
香茗伴美食、伴美景可谓成都茶馆特色。有一年春天,我在茶馆喝茶,天雾气蒙蒙,茶馆里人员稀少,中午时分,下起了细雨,我独自坐在一把大雨伞下,合上了手中的书,喝着温热的茶,慢慢欣赏着周围的雨景。这时,厨房的炊烟飘进了院子,一派人间烟火、充满诗意的气息。到了周日,成都人呼朋引伴,买些卤鸭子、卤鹅脚板、卤兔头等荤菜,以及花生、瓜子等茶点早早来到茶馆,就上一杯清茶,边吃边喝边聊,热闹非凡。
我以为泡茶馆的乐趣,不单在于品茗、吃茶点,更在于享受闲散、自由的茶馆文化。成都的茶馆,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鹤鸣茶铺,还是新兴的茶园都有一种去痛忘忧的功能。每当拖着身心疲惫的步子,来到茶馆,倒上一杯花茶,静坐于竹椅上,看看绿树,听听嘈杂的人声,瞬间就可以忘记职场的倾轧、思想的禁锢、情感的纠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进入自在忘忧的境界。
成都茶馆讲究一个“和”字,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一旦聚集到这里,人们就变得温和、宽容和豁达。即使偶尔发生小口角,彼此间会意地笑笑,也会礼让三分。一个人手持一本书,独自泡上一杯茶,在人声鼎沸的茶园中,依然故我地沉迷于书籍的精彩世界,也没有人视你为怪异。
泡茶馆也讲究一个“聊”字,而聊又讲究一个“趣”字。最尽兴的事是约上亲朋好友,在茶馆摆摆家常,倾吐工作的烦恼,叙叙友情,聊聊人情世故。聊得尽兴时,开怀大笑;聊得有趣时,口沫飞溅,旁若无人。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讲乐意讲的事,听感兴趣的话,“讲”和“听”彼此默契,这或许就是周作人“一杯清茶可抵十年尘梦”的精髓吧。遇上才学丰厚、善于侃大山的人,花鸟鱼虫、逸闻趣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令人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茶馆往往是培养、激发人们才智学识的最佳场所。汪曾祺曾谈到抗战时就读西南联大的旧事,称那时的大学生酷爱泡茶馆,在茶馆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了解社会。宽容、自由、平等和交流是精神文化的沃土,茶馆文化与大学氛围在这个精神层面上是一脉相通的。
川人泡茶馆的习惯由来已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悠久的农耕文化孕育了浓厚的休闲氛围,茶馆可谓巴蜀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深深浸透成都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