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当年,老狼一曲校园民谣《同桌的你》迅速风靡,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浅吟低唱中,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当致青春的一代还在回忆青葱,正在青春的一代却已从此不见“同桌的你”。近日,收藏家马未都就在博客上感叹,目前北京大部分小学都已经单人独桌,过去的二连桌已不见踪影,同桌文化的消逝令人惋惜:“同桌本是人生的第一次实际的人际关系训练,可惜无意中被灭杀了。”
马未都的感叹,也是拥有“同桌的你”的记忆的一代人的感叹。此前,就有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昔日学校内的“长桌长凳”已悄悄被独立分开的课桌椅取代,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没有了“同桌的你”。学校同桌逐渐消失,独特的同桌校园文化成为遥远的记忆,面对如今学校里如“秧田式”的单人单桌,很多人感喟:同桌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怀旧的年代,“同桌的你”是阅尽浮生后沧桑回头的一杯清酒,在一个号称处处都是陌生人的社会,它也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隐秘与温暖的部分。那里包裹着真诚、率直、童真、烂漫……这些人之初最纯粹本真的情感,既细节精致,又真实动人。对从小缺乏兄弟姊妹陪伴的一代人来说,同桌就是同伴,是可以共同分享青春秘密的知心朋友,是可以托付信任的铁友,是可以相互开玩笑的损友,也是有竞争有摩擦有监督的队友。百度一下“同桌”,有阐释如下:睡觉时的警卫;生病时的仆人;同桌之间有竞争;伤心时的“开心果”——高度概括了同桌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难怪许多人谈起与同桌的故事,总能如数家珍,抖出笑事一箩筐。
同桌如此亲密无间,倒不禁让人想到在情感贴合度上比较接近的“睡在上铺的兄弟”。只是,与追忆同桌不同,在最近的复旦室友投毒案、江西室友毙命案等新闻中,“上铺的兄弟”多成了操戈同室的凶手,网友一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足以让人冒出一身冷汗。各路专家像盲人摸象一样探讨大学室友关系,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这些睡在上铺的兄弟们,能从幼时、初中、高中开始,就完成了与同桌交往、相互磨合的初练习,或许,室友关系就不会如此悲剧。有学校老师就说了,同桌是孩子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开始,同桌之间,即便是画三八线这样的摩擦,也是孩子面对矛盾的相处方式。只有在亲密的相处中,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竞争,如何去增强合作。这对个性越来越鲜明,愈发特立独行的一代,不乏意义。
没有了同桌去拆除人与人间构筑的高高心墙,想想,还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