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为本市机场的现代气派而自豪。舒朗而极具设计感的建筑风格赏心悦目,天花板美妙的帆船状的弧线,和不远处的大海以及候机大楼外面特意设置的水景遥相呼应,真的很美。听说有欧洲人飞抵上海,一进机场就被吓得不轻,以为到了电影里的“未来世界”,狐疑到底谁才算发达国家呐!
不过也有不爽。一直不解,咱机场的服务设施,何以一定要彬彬有礼地将旅客拒于千里之外。充斥着高档化妆品和皮具等所谓免税品商场,却乏人问津。咖啡馆、餐厅价格仰之弥高,一顿极普通的稀饭、咸菜、小馄饨的套餐,在外面十几元足矣,这边动辙就要人民币五六十元。经济舱旅客只能坐在冷硬的座位上,无聊地打发时间。
国内机场都习惯于用昂贵的价格,将旅客硬生生推开。
不久前,从上海飞了一次大阪。短短一个半小时,却隔开了两个天壤之别的机场服务氛围。在关西机场一出关,颇觉宾至如归。一溜排开的食肆、餐厅、咖啡店,小巧而亲切。细看价格,和大阪市面上相差无几。一身疲惫的旅客,很容易就坐下来,要上一点特色小吃,等候换机或稍解旅途劳顿。而特设于机场的“KanKuLounge”,更是亲切宜人———很难将它确切定位,或可归类于我们习见的咖啡网吧,可也不尽然。你可以所费无几,便能享受到比国内头等舱旅客更美妙的服务,热腾腾的饮料、免费无线上网,如图书馆般丰富的图书与杂志,更有一间一间半敞开式的休息室,有旅客躺在沙发上小憩,甚至还有专供女宾休息的房间,特设于女性洗手间之侧……而它的“料金”,考虑到两国物价水平的差异,并不昂贵。这样的休息室,所有权归机场,工作人员亦属机场,只是管理权是“承包”出去的,颇吸引了不少候机、转机或甫抵大阪的乘客,客流量颇为可观。
国内机场的高贵冷艳,被国人诟病良久却不思悔改。管理方每每振振有词,以机场租金高等理由,为离谱的价格辩护。可是瞧了关西机场的服务,不免疑惑,这个以高昂成本填海造出的机场,尚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亲切迎客,国内机场何以就岿然不动呢?天价宰客得的利润,与薄利多销赢得的人气和利润,哪一个更令人珍重?这份专属利益的“蛋糕”就如此难以切开、供旅人分享吗?
机场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脸面之一。现在,乘坐飞机已经是很平民化的出行方式,那种冲着“金领”乘客赚一把是一把的急吼吼模样,是不是也可以变上一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