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生于50~60岁
胡小吾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多发生于50~60岁,主要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及遗传等导致的疾病,病程漫长,可达20年以上。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运动症状为主,主要有静止性震颤(4-6次/秒)、肌肉强直(紧张度增高)、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另外,患者还有许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幻觉(主要是视幻觉)、瞻望、焦虑症、抑郁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等精神认知方面症状;睡眠障碍,嗅觉减退及体位性低血压、皮肤油腻、多汗、顽固性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减退等植物神经症状。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
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并非是“单打一”。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很有效补充。手术治疗主要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另外,还有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这两项虽然有较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技术上还很不成熟。
关于帕金森病现代的治疗,胡教授作了一些原则性的阐述:
■ 运动症状药物治疗,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疾病早期病情较轻,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尚无明显影响时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或患者要求尽早控制症状时即应开始症状性治疗。
■ 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晚期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欣快、错觉、抑郁等,而抗帕金森病的药物也可引起精神症状。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首先考虑依次逐渐减少或停用某些药物。若调整无效或因症状重无法减停抗帕金森病药物者,可加用抗精神病药物。
■ 长期应用抗帕金森病药物,会产生一些较严重的运动障碍并发症,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将可望有效地控制患者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病状,还能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弥补药物治疗缺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家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加强心理呵护。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谷类食物,适量豆制品和奶类,蛋白质要适当限量;始终坚持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锻炼,如散步、体操、朗读、唱歌、游泳、太极拳及任何简单易行的活动,都有延缓帕金森病病情进展。对于卧床患者,家人可以帮他做一些被动运动,活动关节。
【相关链接】
4月12日上午,将在长海医院科技楼举办“知帕不怕——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动”,邀请本市著名帕金森病专家对内科、外科及中医治疗最新进展进行讲座并义诊解答病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