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影响健康及寿命因素
有学者甚至进一步提出“老化钟”(或寿命钟)的概念,认为调控衰老过程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就是“老化钟”。而下丘脑功能减退,的确可见机体许多生理功能退化,加速衰老进程。有人甚至认为:垂体激素起着启动死亡的作用,并把它称之“死亡激素”。但是,人们对上述影响的许多细节还了解甚少。神经内分泌系统究竟是衰老的启动因素,还是衰老的伴随现象,这个谜,人们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解开。
免疫学说。此学说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降低;二、自身免疫在导致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同上——免疫功能的逐渐降低,究竟是衰老的启动因素,还是衰老的伴随现象?对此,人们无法给出明确的说法,我们更倾向于后者。
线粒体损伤缺失说。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并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是人体内自由基的主要来源,线粒体DNA极易受到自由基的袭击而被氧化损伤。损伤的线粒体DNA自我缺乏修复能力,故其的突变频发。此说认为:正是这种线粒体DNA的损伤缺失,导致了生理机能的退化,促进了衰老。
代谢学说。也称为“自体中毒说”。此说认为:机体必需物质的耗竭和废物的堆积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因素。诸如限制饮食热量可延长人与动物寿命,延缓衰老,营养过剩可加速死亡;居住在高寒地带平均寿命长,热带人寿命短等都支持此说。此说核心是:衰老始于细胞,而细胞的衰老则是由于其代谢失调,代谢产物堆积;机体必需物质耗竭。或者说:细胞衰老是按遗传程序排定的速度进行,达到应有的期限(天年)便自然死亡。而代谢加快或减慢则可影响其速率。
细胞死亡说。细胞死亡有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坏死是细胞受到损害后的消极反应,而凋亡(程序化死亡)是一种积极的有序过程。此说认为是细胞的程序化死亡的失调,促使了衰老的发生。但此说关键性证据不足,影响有限。
端粒缩短说。此说认为:细胞衰老是由端粒的长度随增龄而逐渐缩短所致。这一学说目前颇受重视,得到不少关键性证据支持。人们认为:端粒缩短可能在控制衰老进程中起到了分子钟样的调控作用。此外,涉及衰老的还有脂褐素说、大肠杆菌毒素中毒说等多种,不一而足。
以上各种假说,究其本质而言,无非关注两大类情况:一、认为衰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它往往受程序调控,是不可逆的生命过程;二、认为衰老是细胞的非遗传学改变诱发的,是机体损伤的不断积累之果,最终导致机体正常功能难以维系而走向死亡。其实,这两类解释可以互补:衰老绝不只是某单一因素所致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结果;遗传及后天因素均扮演着一定角色;寿限通常主要由遗传决定;而折寿因素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后天行为所造成的机体伤损。
整体层面的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对各类影响健康及寿命因素的重要性做了大致区分,认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约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还有约7%则取决于气候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已经基本明确的、可以影响平均寿命的因素很多:如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的层次,可获得的医疗资源、医疗条件和配套的支持系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及其饮食/饮水安全等。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有足够的收入,才能保证营养——这是保证人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降低死亡率和尽享天年的基础。有研究显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可迅速提高平均寿命。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800-1000美金后,收入的增加对平均寿命延长的促进作用才会趋缓。
疾病是折寿的主因。现代社会中,重大疾病是折寿的主要原因。所谓重大,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和肿瘤中。50多岁英年早逝者,要么卒于脑血管意外,要么心脏病猝死;要么夭折于癌症不救。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曾经预测:若人类能够有效控制心脏病及心脑血管意外,人均寿命有望延长10.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