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企业文化冲突,在中国职场已经屡见不鲜。跨国公司本土化浪潮高涨,一些国企、民企迅速壮大,雄心勃勃“走出去”。同一幢星级写字楼里,仅从LOGO上已经看不出公司土洋,何况那些新兴高科技公司、股份复杂的上市企业,早已不能贴上简单的类型标签。
与市场大环境趋同相应,传统意义上的外企人、国企人、民企人开始混搭,同一个单位里的“三种人”现象凸显。民企也开始“拽”外语了,国企中有了民企战斗队,外企里有了本地“土鳖”群。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人才的爱情,远比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婚姻来得更快。
“三种人”混搭,难在基因不同,谁都喜欢自己人。朋友所在的国企改制后引进民企、外企人才,让朋友顿生自怜。她认为,民企背景的同事对钱更计较,在名利面前经不住考验;外企工作过的人又太能忽悠,相比较而言,还是国企人顾全大局、稳扎稳打,说的就是她自己。而民企的朋友除了讨厌国企人没效率、没危机感外,还最不喜欢招那些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世界500强的人,理由是他们在规则明晰的地方生活太久,水至清则无鱼,不像民企和国企的人那样沟通能力强,能够在复杂情况下,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对等的状况下,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外企的朋友则最看不上国企人的做派,招聘民企出身的员工也屡有微词,觉得他们不能以结果为导向,不敢质疑老板的决定,做事不够专业。
其实,无论“三种人”差别多么大,都不过是工作习惯的差异。是性格和潜力,决定了“三种人”各自能走多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变革中,哪种人都得奋力向前,不进则退,这是时代的宿命。 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