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可伴有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 疟疾怎样传播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当雌性按蚊叮刺吸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正常人的血时,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带疟原虫母体的血污染胎儿伤口,由母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
■ 疟疾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恶性每日发作一次。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冷、发热(高烧可达39℃以上)、出汗等,可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惊厥等。但也有一些疟疾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有发热伴疲倦、头疼及全身酸疼等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也有发热伴腹泻、便血等类似肠胃道疾病症状和发热伴昏迷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特别是恶性疟病人,如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
■ 如何预防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包括消除蚊虫孳生场所、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蚊香熏蚊、涂抹驱蚊剂等,野外工作人员要穿长袖衣裤。早期诊断和全程、足量的规范用药是治疗疟疾的重要手段。
■ 关于疟疾日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
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今年是第7个全国疟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