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毕业季,小升初、中考、高考,又到了一大波父母期待耕耘收获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焦虑。
一次在幼儿园的采访中,遇到一个超级萌的小朋友,小家伙睡眼惺忪头发蓬乱,但是思路敏捷能看图说成语。理论上,零起点是不需要小朋友识字学拼音的,这个大班的小姑娘明显已经抢跑了。“这些你怎么学会的呀?”“妈妈每天晚上都教我,周末还去上课的。”“期待小学吗?”“我做梦梦到考不上。我听妈妈说阿姨家的姐姐中考没考上,我就很害怕我也考不上。”不知道她妈妈知不知道她的焦虑已经传染给了只有6岁的孩子。
全世界的父母都是焦虑的。加利福尼亚心理医生玛德琳出版了一本《教好你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对完美主义和高能教育说不。她目睹了一批批青少年被“进名校“折磨得精疲力竭、满腔怒火、痛不欲生,一位家境很好聪明大方的少女看上去很完美,可她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刀片划出一个深深的“空”字。孩子的父母不仅不能使他们平静,反而传染焦虑。
家教费、接送时间、陪读精力是否能收获名校通知书是许多家长心里的一本账。不过加州大学副教授劳拉·汉密尔顿的研究却发现“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越大,孩子的成绩就越低”。在竞争激烈的学校,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低,而在私立大学、国外大学以及其他学费昂贵的大学,有父母经济支持的学生其成绩通常是最低的。这是因为这些家庭中父母很少和孩子讨论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孩子对学习成效并不在意甚至不想努力。
长期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们经常提醒:学校是品牌,专业是职业;品牌是面子,职业是“里子”。每个人希望面子“里子”都要,可并不是人人都能上哈佛。
相信每个人都有父母拿“别人家的小孩”来刺痛自己的经历。但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小孩”的“存在”让孩子分不清自己爹妈究竟爱孩子本身,还是家长想象中的“完美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