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助物质资源(资金财物)和人力资源(义工服务)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慈善义工的努力和贡献,凝结着他们的辛劳和智慧。
打造品牌项目
慈善事业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举行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是基金会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每一种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大批义工。
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活动,“万人上街慈善募捐”“同在蓝天下—文艺义工演出”“慈善义卖”以及“百名医学专家慈善义诊”等连续十多年的传统项目,打造了慈善基金会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已被上海市民广为认同。
仅以“万人上街募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年中参加义工达30万人次,时间达100万小时。各区县分会及义工团队每年“三五学雷锋”“五四青年风尚节”“六一”“教师节”“重阳节”期间,都要开展各种义工服务活动,投入的义工人数不计其数,可以说没有义工服务,这些活动就无法开展。
各种义工服务
17个区县分会所属的110多支义工团队,以社区为重点,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义工服务站、慈善超市等平台为载体,广泛地开展帮困、安老、助学、助医等各种义工服务,成为经常性义工服务的基础力量。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徐汇区湖南街道义工队面向老年人、贫困家庭开展义工活动,组织居民参与编织围巾、帽子,做棉鞋送孤老。静安区南西街道金钥匙义工协会组织低龄老人关心帮助高龄邻居、照料生活家政等,发动属地的单位给老人送餐、送生活用品、陪同老人外出参观娱乐。
专业义工队经常深入基层和社区,文艺义工大队经常组织演员到社区演出,上海京剧院举办暑假京剧义演专场,为贫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普及京剧、送戏上门到社区、儿童福利院、农民工子弟小学义演(上图)。医务义工大队所属的33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7年举行重阳节大型义诊活动(左下图)。
培育活动骨干
很多慈善救助项目不仅需要资金、财物,而且需要人力、技能,这些救助项目从一开始把资助财物与义工服务融为一体,同步策划、立项、募集、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培育和发展了一支优秀义工队伍和一批活动骨干,义工们较好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慈善理念和项目意义的理解,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有力支撑。
上海城市交响乐团7年来通过开展“天使知音沙龙”项目关爱自闭症儿童,200多名志愿者用手中的乐器为自闭患儿服务;由在沪外籍人士组成的“铺路石助学义工队”定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补习和教授英语;唯爱天使专项基金在帮助贫困家庭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组织受助学生成立义工队,定期到郊区开展慈善义诊。
寻求专业支持
慈善基金会大量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的事务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是由义工无偿提供。如由专业资质的价格评估师、拍卖师组成的义工队积极参与慈善物资的捐赠、评估、变现和拍卖;上海报业集团技术中心义工队常年义务维护义工管理网络,保障了系统正常和安全运行;申浦汽车运输公司义工队长期承担慈善物资的整理、打包和运输;传媒广告公司承担募捐箱的管理,组织员工志愿者检查维护安放在全市各公共场所、超市、商场、地铁站的募捐箱;农业银行组织义工在每年“蓝天下的至爱·万人上街募捐”中出动数百名团员青年帮助清点善款(右下图)。
高校慈善育人
近几年,“慈善进高校”的活动蓬勃开展,从建立慈善爱心屋,到设立经常性捐赠接受点,到组建慈善义工队,已经遍布本市35所大学,建立了35支义工队,义工3万余人,大学生慈善志愿者成为市慈善基金会各类慈善服务和社会活动义工的重要来源。慈善义工队为学生热心公益参与社会实践开辟了渠道、提供了舞台,很多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高校义工服务平台正在发挥着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