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8日,我担任了市青联常务副秘书长,直至1989年底“扶正”,1992年5月调转浦东工作,连头带尾近十个年头,恰似我的北大荒知青生涯(1969.5—1978.5),两个十年,铸就了我渗入骨髓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性格特征。
市青联被誉为“小政协”,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委员尽皆业界翘楚、青年才俊,初次接触,我很有些惶恐和自惭,觉得与众多委员明显不在一个档次,挺长一段时间,举手投足分寸感略失,缺乏自信,但这也促使我放低身段毕恭毕敬地做事,试图以热情换真心以竭诚服务赢取高度信赖,并渐渐找回感觉形成自己刚柔相济的工作风格,时光荏苒,青联大舞台成全了我,在几无功利心和铜臭气的醇厚氛围下,我有幸与万学远、黄奇帆、王生洪、陈燮君、施大畏、沈国明、王安忆、赵丽宏、关栋天等风云人物结为至交,他们亦师亦友令我受益终生。
青联委员覆盖各行各界,包容性强,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库、信息库和资源库,通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第一时间获取前沿信息,不同专业之间的藩篱和屏障被拆除,委员们眼界顿开,迅速实现跨领域对接,难怪有人戏称这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各界别委员聚会大多家庭式+AA制,或自带冷盆一字摆开(菜肴事先说定避免重复),再由主人家提供几个热炒;或每人付上5—10元不等分摊餐饮费,席间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气氛极佳。委员集中活动每年不少于两三次,无论外出还是自娱,必带一定主题,尤其社会考察,有的放矢,以凸显青联人才荟萃的“溢出效应”。
2010年世博会前夕,部分老委员聚会,所列主题即“友情、世博、展望”,副题是“我们曾经年轻,我们不再年轻,我们依旧年轻”,仍然沿袭了青联活动“主题先行”的传统。此次聚会,我将当年口碑颇佳的几次活动用快板书形式串联起来娓娓道出,勾起众人回忆,引得一片笑声:淀山湖畔逐春意/海盐街头访布衣/南去直飞沙头角/北行蜿蜒到边地/八角亭中谈古今/九曲桥旁论时弊/丁卯上展迎兔年/庚午咱又簇拥在浦江游轮汽笛声声里/老朋友(那个)相聚多欢喜/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一片一片悠悠地飘落在岁月的美好记忆里。
青联活动不论大小,均晃动着我颀长身影,从创意策划到临场发挥,乃至必要时票务推广,我都要“轧一脚”,长而久之,练就了几分真功夫,对文化操盘很有些心得,成为委员中认可度最高的“御用金话筒”。调至浦东分管文化逾22年(其间当了三年世博局活动部长),积习难改,不时技痒,除倾力做好公益性群众性文化等本职工作外,始终对必须经受市场考验的商业性会展演艺项目情有独钟,每战必胜,其巅峰之作便是2003年夏秋两季浦东“环球嘉年华”,此系我率队引进,并出任总策划兼总指挥,秉承“卖的就是尖叫,玩的就是心跳”的娱乐至死精神,76天接待游客221万,总营业额2.42亿,上缴税收5238万元,一举支撑起羸弱的浦东文化发展基金,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更被MBA教材引为年度经典案例。人生难料,世事如棋,花甲之年细细盘点,总体上过得还不错,不禁从心底感激那些于青联时期结识的良师益友们,他们的不离不弃一路扶持,无疑是命运对我最丰厚的馈赠,令我积极而警醒,在一定意义上,是青联十年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十日谈
我与青联
一张二十年前的老照片引发了一次难忘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