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新掌门”曾经强烈反对北约的扩张政策,尤其反对与俄罗斯搞对抗。然而,如今因乌克兰等问题,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张,新上任的秘书长会如何作为让许多人充满猜想。
开出租车的首相
1959年3月16日,斯托尔滕贝格出生在奥斯陆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托尔瓦曾是挪威王国外交大臣,母亲也当过副部级官员,妻子则是一位外交官。不过,斯托尔滕贝格和家人都非常低调。青年时代的斯托尔滕贝格崇拜切·格瓦拉,对使欧洲乃至世界陷入动荡的美苏冷战和美国在越南的血腥杀戮充满厌恶。据他的朋友回忆,当时的斯托尔滕贝格经常参加反对越战的示威,还拿石块砸过美国驻挪威大使馆,称其为“愤青”并不为过。
从某种意义上看,斯托尔滕贝格在相当长时间里应算作欧洲新左派人士。他出生于二战后西方“婴儿潮”时期,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青年期的那一代的典型人物。这些新左派人士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年轻而不保守,他们的家庭也比较富裕,这些人愿意重新思考“西方梦”的含义,探讨西方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斯托尔滕贝格作为记者频繁出入欧美国家。他认为应该“重新评估”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积极呼吁“改变秩序”。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斯托尔滕贝格逐渐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尤其是1990年步入政坛后,他的政治立场更加温和并具有建设性,逐渐在政府、议会和党派内担任重要职务。
2000年3月,41岁的斯托尔滕贝格成为挪威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并于2005年10月再次出任首相,直到2013年10月辞职。斯托尔滕贝格对内主张提升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公平,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在外交方面,斯托尔滕贝格倡导和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主义,热心支持阻止气候变化等国际项目。
2011年7月22日,挪威右翼极端分子制造于特岛惨案,导致过百人丧生,包括首都政府大楼在内的多座建筑严重损毁。事件发生后,无论是慰问生还者和死难者家属、带领国人追悼遇难者,还是面对各国媒体,时任首相的斯托尔滕贝格都表现得极为沉稳,被传媒评价为“在危机中成长为挪威的英雄”。
更有意思的是,2013年6月,也就是从首相的职位上离任前数月,斯托尔滕贝格居然身着司机制服,佩戴徽章,开着一辆黑色出租车,在首都奥斯陆街头拉活,借着与乘客聊天的机会了解民意。在与乘客的对话中,有人讨论教育政策,有人谈到环保问题,还有一位老太太认出了首相,并高兴地表示正准备给他写信,要求政府对大企业老板的薪水采取限制措施,“他们不能那样(轻松地)挣大钱”。
后来,斯托尔滕贝格在自己的社交网页上留言称:“听到民众的真实想法对我至关重要。如果说有个地方能让民众说出真实想法,那个地方就是出租车。”
俄罗斯喜欢的人
说起来,斯托尔滕贝格对自己仕途的设计只局限于欧洲议会或挪威政坛,压根没想过自己会和“最强战争机器”北约打交道。但就在2014年1月,美国主动向挪威提议,斯托尔滕贝格可作为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的继任人选。
挪威政府对此态度积极,政府领导人亲自出马,不仅劝说斯托尔滕贝格参选,还给北约成员国领导人打电话,为他“拉票”。华盛顿在其当选北约秘书长后发表声明说:“我们相信他是确保北约保持强大和团结的最佳人选。”
挪威《晚邮报》评论文章认为,斯托尔滕贝格能获得北约国家支持,成为下一任秘书长,是因为北约目前需要一个懂得如何同俄罗斯打交道、并敢于做出艰难决断的人物,斯托尔滕贝格正是具备这些条件和素质的合适人选。
据报道,斯托尔滕贝格在挪威首相的任期内取得的最杰出外交成就,莫过于结束了挪威和俄联邦长达40年的谈判拉锯。在谈判中,奉行“交流胜过对抗”的斯托尔滕贝格多次将陷入危机的谈判拉回正轨。2010年,挪威与俄联邦就划分巴伦支海17.5万平方千米争议海域达成协议,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有分析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近期与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发生对立,但除了宣布一些制裁措施外,似乎并无更多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挪威既是北约成员国,又与俄罗斯是邻国,擅长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曾担任挪威首相近10年的斯托尔滕贝格不仅在内政外交方面经验丰富,而且在反对美国海外征战和推进世界和平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他出任北约秘书长更容易得到俄罗斯的欢迎。
当然,对于斯托尔滕贝格来说,这个新职务并非“美差”,他需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俄罗斯刚刚兼并克里米亚,北约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尤其微妙。二是美国指责欧洲北约国家军费开支过低,他需要说服北约成员国增加军费开支。
事实上,北约规定,成员国每年的军费开支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在欧债危机之前,许多北约成员国的军费开支就长期不达标。斯托尔滕贝格在3月29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必须保障军费开支”,因为“我们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邻国,这个超级大国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在北方地区和乌克兰边界沿线不断增加军事活动”。不过,这一说法能否说服北约盟国保持军费开支仍是个未知数。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