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养老服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目前供给还相对滞后,存在瓶颈制约,尤其是护理人员短缺和服务资源不足比较明显,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持续发展。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高龄人口明显集中于中心城区,机构养老需求很高,但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公建配套规划难以落地,加剧了床位紧张。郊区床位相对较多,但郊区交通、就医不便等因素,影响城区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
养老护理员职业态度和能力,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目前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服务队伍不稳定,呈现“三低三高”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因此,机构与社区等一直面临服务人员紧缺、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困境。同时,由于职业前途不佳,社会上也缺乏专业培养为老服务人才的学校和专业。
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发展,要把握好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供给主体的职责边界:对于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政府必须履行职责,“保基本、兜底线”;对于其他公益性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鼓励和支持的社会组织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对于市场化养老服务,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通过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要营造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各尽其能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前,国务院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本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建设的若干意见》。当下本市就是具体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
目前将聚焦重点任务,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针对中心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因交通和配套问题空置率比较高,已开始编制《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大力加强医疗资源对养老服务的支撑,推动医养深度融合。目前,全市631家养老机构,已有120家经区县批准设立了内部医疗机构,其中有90家已获批医保联网结算。今年,要在完善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梳理、分类推进,进一步促进老年护理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衔接。
大规模、职业化、专业化的从业队伍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老年学科建设,培养养老护理和服务管理人才,深入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快建立涵盖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内容的人员职业资质体系,逐步健全养老服务行业相对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并积极鼓励本地劳动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研究制定符合上海实际的、政策清晰的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产业的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老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为老服务行业的建设和运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质服务产品。鼓励企业研制开发老年用品、食品、服饰、金融、房产、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保健等产品。继续通过每年举办的养老及康复医疗国际博览会,加快“科技助老”的研发运用,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老年人共同参与的老年产业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