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前天,亚信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峰会在上海举行,“亚信大家庭”的聚会云集了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鲁哈尼等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峰会结束前,“家庭成员”们共同达成《上海宣言》,为峰会画上句号。
峰会落下帷幕,但引发的关注却仍在升温发酵。记者注意到,在新闻中心,除了“亚洲面孔”,许多记者来自和亚洲相隔甚远的国家,所在的媒体多数都在国际上影响较大,“亚信”成为频频见诸国际媒体的关键词。
最关心中俄关系
记者在新闻中心了解到,此次来参加亚信峰会报道的媒体除了来自中国和亚洲等国家及地区的主要媒体,还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诸多欧美媒体。
在新闻中心,摆放了用各种语言宣传上海的各种资料、手册等。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民晚报作为唯一一家中文报纸被送入亚信峰会新闻中心,下午进会场不久,便被一抢而空,不少世界各地的记者也通过本报了解亚信峰会,了解上海。
来自法国一家知名媒体的记者表示,这次峰会由于在中国上海召开,而且聚集了诸多国家的“头脑”等,因此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其中,他最关心的是中俄关系,对峰会成果充满期盼。峰会期间,他撰写了6篇稿件,其中近一半内容是关于中俄关系的。比如,他一直在跟踪了解中俄天然气项目的进展情况。历经十余载,昨天下午,中俄天然气管道谈判终于“开花结果”,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他马上动手写稿,并请来专家做了解读,认为该协议的签署将掀开中俄合作的新篇章。
欧亚有相通之处
同样对亚信峰会成果欣喜的还有西班牙埃菲通讯社的翰安览。“别看我的国家离亚洲远,其实欧洲的情况和亚洲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说,比如亚信成立的背景和欧洲安全组织很相像。欧安组织是二战后为防止新对抗发生而建的政治、安全、经济对话机制;亚信的成立也是“临危受命”,希望用武力之外的和平手段,建立对话机制,协商解决地区矛盾。亚信不妨“拿来主义”,借鉴欧安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一些经验,搭建对话平台,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和亚信传统一脉相承,此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主旨讲话,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并写入会后发表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海宣言》,“这对于亚洲、乃至全球的安全形势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