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的14艘水面舰艇陆续驶离上海港,奔赴位于东海北部的指定区域,进入实兵演习阶段。
昨晚6时,本报记者登上舷号为886的千岛湖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并将随船在海上度过五天四夜,直至25日参演舰艇返航靠岸。锚地防御、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搜救……在这艘万吨级巨舰之上,亲历全球瞩目的联合军事演习。
锚地防御检验舰队反应水平
“0630起床,0635跑步,0730早餐,0800布置操演……”早晨6时30分,千岛湖舰上广播响起,向官兵通报今日计划。
“吃完午饭,我们就要从吴淞口锚地起锚,前往指定演习区域。”千岛湖舰舰长涂金虎介绍,今晚,参演舰艇将开展编队锚地防御演练,这也是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的第一个演习课目。
涂金虎说,锚地防御是编队舰艇训练的常规项目,重点演练防蛙人破坏、防高速快艇、武装小艇破袭等内容。“一般舰艇停泊在港口里,岸上有军事设施设防,防御设施比较完备,而锚地防御是舰艇在海上抛锚后,需要防御水下蛙人的破坏,防止潜艇及空中袭击等。”
对于锚地防御演练的重要性,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锚地防御是预警,针对敌人可能来袭的情况,要提前做好预警部署。例如,在空中是否有预警机,当发现飞机来袭时能否及时预警。
其次,锚地防御也检验整个舰队的反应水平,及时疏散舰艇,在锚地组织对空防御,在电子化通讯设备的指挥下,打击来袭目标。
第三,锚地防御演练是非常具体的,其保密性相当高,这也说明了中俄两国军事互信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联合军演提供直观深入交流
“远看一片叶,近看一座山”,昨晚6时,当搭载媒体的扫雷舰靠近千岛湖舰时,如此形容眼前的钢铁之躯再贴切不过。
一个小时前,我们离开吴淞军港码头,一路向东驶往中方参演舰艇驻泊锚地。烟台舰、柳州舰、宁波舰,来自全国的记者分批换乘,登上未来5天“海上的家”,本报有幸成为登上千岛湖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的唯一上海媒体。
“886,准备上船!”“嗖”地一声,扫雷舰水兵将缆绳甩向千岛湖舰甲板,碰垫手悬下防撞垫,两舰慢慢靠拢。与排水量约500吨的扫雷舰相比,总长171米、舰宽24.8米、满载排水量23000吨的千岛湖舰巍然而立,登上甲板,空间大、行驶稳是千岛湖舰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中方本次参演的8艘水面舰艇中,886号千岛湖舰是唯一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本次军演,中俄双方都派出最先进的设备、最强的阵容,郑州舰是‘中华神盾’、宁波舰是俄制现代级驱逐舰,而千岛湖舰则是中国海军第一艘拥有真正现代化构型的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政委祁大桃介绍。
演习中,千岛湖舰与中方郑州舰、宁波舰、俄方548号“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同属第一水面舰艇编队,主要参与非战斗军事行动演练,包括锚地防御、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搜救等。
“俄罗斯是海军强国,希望在联合演习演练中,一方面向他们学习取经,另一方面展示自己形象,提高两国军事合作的互信度。”祁大桃说,此前千岛湖舰在亚丁湾护航、马航客机失联搜救中与国外海军也有交流,但这次军事联演是更加深入、直接的交流,能够提升指挥操作能力,积累经验。
对接沟通培养中俄双方默契
涂金虎介绍,千岛湖舰每天都与俄方海军对接沟通,内容包括演练方案的程序情节和动作细节等。通过交流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行动习惯,在指挥协同上更有默契。
“首先要符合真实、合理的战术需要,同时要符合演练的需要。”以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演练为例,本次演习中千岛湖舰将模拟被劫持商船,这就需要与来自俄罗斯“瓦良格”号与中国郑州舰的特战队员协调预案。“特战队员乘坐快艇靠近被劫持船舶后,谁先开始演练,如何分工协作,怎么搜索和歼灭?”
除了程序动作的方案敲定,推演对接还涉及一系列细节,“舰员模拟海盗时,穿什么衣服、携带什么武器、在哪里就位、如何表现遮挡、抗击和被击毙的动作?”涂金虎介绍。
昨晚7时,千岛湖舰还与俄方特战队员实施通讯操演,重点对双方通信频率、通信呼号、相关规定等进行细化,确保演习期间信息资源共享、指令畅通。“短波、超短波、甚高频,对这三种通讯手段展开互联互通试验,行话叫‘校波’,判断进入指定网络后能否连得上、校得通。”
此外,根据此前协商,本次演习期间双方水兵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舰船指挥官向演习指挥部报告都使用俄语。
(本报千岛湖舰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