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上海解放不久,我由组织分配至东平路9号华东青委工作,任办公室行政干事。
东平路在那时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青年来说也感到陌生,这条马路从前叫“介尔尼爱路”后改名为东平路。这条马路十分幽静,整条马路都被两旁高大浓郁的法国梧桐所覆盖。
这小洋楼大有来头。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联姻后,宋氏兄弟便将此楼赠与宋美龄作为陪嫁之物。我们居然可以在这里办公。
我住在此楼的顶层,每天早上6点起床,冬天天还没全亮开始集体学习,然后早餐,早餐后一天工作开始。
大家虽然过着供给制生活,但生活上很艰苦,我记得到这里的第一餐就是一盆黄豆芽,糙米饭,很少吃到荤菜。一些大学生干部家里条件比较好,周末回家从家里带回一些荤菜来吃,听说还受到批评。有一次开会时,首长就说:“我们住的是蒋介石的房子,但我们的生活不能像他们一样。”
我每月生活津贴为二万五千元(旧币)。我们穿灰蓝色的干部服,也有土黄色的军服,干部服有口袋,但风纪扣必须扣好。
当时,进出大门也是很严格的,门口执勤解放军战士很认真,查得很严,每个进出人员胸前必须有那个三角形“中共中央华东局”的徽章或“上海军管会”的红色臂章。
人们都是从主楼的大门进出,主楼面对一个大池塘,中间有座玲珑的假山,池塘内养着很多金鱼。假山一旁有一块石碑,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爱庐”两字,再往前是一片碧绿如茵的大草坪,也有一些假山和金鱼池,更多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树和柏树。
主楼分三层,底层东面是一个大客厅,约200多平方米,据说蒋介石在上海的时候,这里经常放电影。底层中间朝南的有两三间房,北面有两小间,二楼南面有三间,西面一间的墙边还有壁炉,据说这间是蒋介石在上海的办公室。北面是卫生间,卫生间的洁具及墙面都是粉红色。从二楼再往上走,就是宋美龄的起居室,卧室前面是一个大阳台,可远眺整个花园,宋美龄的卫生间也足够气派,有五十多平方米,各种洁具、洗盆都一律是天蓝色的,大楼内的电灯按钮也是当时最新式的。而储存杂物的小屋内,还存有不少“可口可乐”的浓缩液,冲水后可以饮用。
主楼大门外,停着一辆黑色的1946年“PLYMOUTH”轿车,这也是机关里唯一的一辆轿车,除了首长外出使用外,其余时间都停在这里没有人敢私自使用的。有一次,下班后有一个特别紧要的绝密文件要送华东局首长亲收,因机要交通员外出还未回来,这封机要急件后由我面呈首长,因此我破例坐了一次轿车,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坐轿车。
时过境迁,东平路9号已经改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几年前那幢楼经过整修,已基本恢复了原貌,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