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四件喜事
苏祖才 杨宏富
  ◆ 苏祖才

  驾驶员的贤内助

  我是陪老伴来这家妇科医院做例行检查时与她邂逅相遇的。她呢,是特地来伺候儿媳妇的。就在前天晚上,儿媳妇在这里为她家添了个大胖孙子,所以看上去虽然有些疲惫,但开心、喜悦和幸福都写满在她的脸上。

  屈指算来,我认识她已有20多年了。她叫晓梅,退休前是一家区豆制品加工厂的普通员工,丈夫姓沈,是公交车驾驶员,因为安全行车50万公里无事故而获得1989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那时,我在《人与车》杂志当记者,曾两次去车队采访过她的丈夫。采访结束时,车队领导很有感触地说,沈师傅能够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开好公交车,离不开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劳模的奖章上也有老沈妻子的一半功劳,建议我去他们家里看看,和晓梅嫂子聊聊,丰富采访的内容。

  晓梅和丈夫全家居住在市北的一处棚户区。刚嫁过来不久,婆婆便去世了,家中留下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公公和尚未成年的小叔及小姑。公公因患肺气肿而提前退休,打针服药是每天必修的课目,送医院挂急诊也属家常便饭。白天犯病还好办,晓梅可以唤胞弟、喊小叔、叫小姑,甚至请邻居帮助护送老人去医院;夜晚发病,晓梅唤不到人就借黄鱼车送,借不到车子就自己背老人去挂急诊。丈夫的车队有的是车子,打个电话就成了,但她从不这样做,也从不惊动丈夫,以便他集中精力安全开车。从家里到医院有好长一段路,背病人上医院确非易事,碰到阴雨或下雪天则更艰难,简直像一场“生死搏斗”。背到半路实在背不动了,晓梅就靠着墙角歇一息,喘口气,接着再背走。

  医院的大夫和护士都说老人有福气,有个这么孝顺的好女儿。老人一直想告诉大夫和护士,晓梅不是女儿,是媳妇,但晓梅不让公公说出真相。时间久了,“媳妇背公公上医院挂急诊”的新闻还是不胫而走,很快在晓梅的单位、里弄传开了。 

  那时,上海的住房难,晓梅家也不例外。晓梅的小叔年届而立,对象有了,独缺婚房。丈夫念及手足之情,想将自己不足十平方米的住房让出来给胞弟结婚,却又担心妻子不同意,一直缄口不语,只是闷在肚里。老父亲也整天眉头打结。晓梅早就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便主动表示愿意让出住房,全家睡后面的阁楼。她娘家人知道后坚决反对,晓梅苦口婆心做通了娘家人的思想工作,又忙着为小叔子布置新房,张罗婚事。在喜气洋溢的婚宴上,新娘和新郎双双感激地向长嫂似母的晓梅敬酒:“好嫂子,真难为你了!”

  我被晓梅的故事深深打动,写完老沈的采访稿,又很快写出了《驾驶员的贤内助》一文。1989年底,这篇文章在全市宣传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征文中,意外地获得了特别奖,并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次。领导和同事都笑称我这篇获奖文章是“刈草逮兔子——意外的收获。”

  还有一喜是啥事 

  常说女性心细,记忆力好,此话不假。20多年过去了,在熙熙攘攘的妇科医院大厅里,晓梅一眼认出年逾七旬的我,并能正确报出我的姓名,令人惊讶。

  她笑着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那的“穷街”动迁了,她们家分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居,在一楼,是动迁办为照顾她家送老人就医方便而特意调配的。我问起她公公的健康状况:“老人家现在好吗?”她低垂眼帘,摇摇头,半晌才说,公公是在新房子里住满5年并且过完70岁寿辰之后才去世的,走得还算安详。“爹爹这病是年轻时落下的。想想老一辈人的生活过得真是太苦太难了,他们如果能过得好一点,再多活几年,我们做晚辈的孝敬和照顾他们,完全是应该的。可是,可是……”晓梅抹着泪珠,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我宽慰她:“你是个好媳妇、好妻子、好嫂子、好母亲,以后肯定是个好婆婆、好奶奶。我有空一定会去新房子看望你们,请回去先代我问候沈师傅。” 

  过了几天,晓梅的丈夫老沈打来电话,高兴地说,媳妇和小孙子平安回家了,家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再过几个礼拜,他也要正式退休。前不久,同在公交部门担任车辆检修保养技师的儿子被批准加入党组织,家里喜事接踵而至,可谓四喜临门。届时,邀请我一定要去他们的新家聚一聚。

  那天,晓梅跟丈夫、儿子,还有老沈车队的领导和几位同事,特地到地铁站的大门口来迎接我,让我受宠若惊,感动不已。多年未见,老劳模除了两鬓稍有些灰白外,风采依旧,加上人逢喜事精神爽,精气神不减当年。一路上,他拉着我的手,诉说分别十多年间的思念,畅谈车队和家庭的变化。我心头始终有个疑惑,逮空便问他:“你在电话里说四喜临门,我算来算去只有三喜,还有一喜是啥事?”老沈与晓梅却都笑而不答,让我更是迷惑不已。

  谈笑间,我们来到主人家门口。我想,待大伙坐定后一定要问个明白。但他们夫妻俩不是请我进门,而是要将我迎到楼上去,他们的儿子小沈甚至朝楼上挥起手,随口念了一句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老师,楼上请!”我更觉一头雾水——上个月在医院里,晓梅清清楚楚告诉我,他们的新居在一楼,是为了方便送公公去医院治病。难道是老人离世后他们家又乔迁了?抑或是小夫妻俩在这栋楼上还有一套新房?

  慷慨换房急人难 

  老沈父子俩一左一右搀扶着我来到602室,刚坐满月子的媳妇笑盈盈地给我们开门。这是一套三居室,窗明几净,三面采光,四处通风,偌大的客厅中间摆放着一只能容纳十几个人聚餐的圆桌。

  大家坐定后,边品尝着香茗边欣赏着小夫妻俩结婚庆典时的录像。老沈介绍说,儿媳妇亚萍也是在“穷街”长大,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老爹爹在世时非常喜欢她。老人在家里或住院,她总是忙里忙外,悉心伺候,亲得就像一家人。儿媳亚萍笑着摇摇手,婉拒公爹的赞扬,转身对我说:“以前我们住的老地方,弄堂狭窄,道路坑坑洼洼,消防车、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一旦发生火警总是全体出动,众人出手相助,没有一个袖手旁观。半夜里,谁家有老人犯病,媳妇扶着婆婆、女婿背着老丈人上医院是常有的事。我们年轻一代耳濡目染,做这点分内之事,那是再自然不过的呵!”

  这时,婴儿卧室的门轻轻地打开了,晓梅挽着一位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的中年女性走出来。我定眼一看,这不是柳淑娴吗?我又惊又喜,起身问:“小阿妹,你也在……”她迎上来跟我握手,笑容可掬地说:“老阿哥,想不到吧?我们大家恭候你多时了!”

  我和淑娴是在工人文化宫文学创作组认识的,至今已有20多年了,她称我“老阿哥”,我唤她“小阿妹”。她擅长诗词和散文,我每期不落都能收到她寄来的由她主编的企业报。但后来有较长一段时间,企业报虽每期都能收到,却再也见不着她撰写的文字,我不免好生诧异。今天才知道,原来一年前,她先生高工程师在现场布置和检查生产情况时,行车吊钩上的钢丝绳突然断裂,吊在半空中的器件坠落下来,砸伤了多名员工。高工程师身材伟岸,首当其冲,伤得最重,脊椎骨几乎完全瘫痪。由于救治及时,总算保住了生命。为了照顾丈夫,淑娴再也无暇写作。

  老沈、晓梅与淑娴住在同一幢楼里,闻讯后多次前往医院探视。回家后,晓梅与丈夫商量,打算将自家102室的三房一厅让给柳淑娴一家居住,为康复出院后回家休养的高工程师提供生活和出行上的方便。夫妻俩把此打算告诉刚度完蜜月回来的小夫妻并征求他俩的意见,儿媳亚萍首先表示赞同和支持。要晓得,那是小夫妻俩花了10万元刚装修和布置完不久的婚房啊!

  开始,淑娴夫妻俩不同意晓梅家的决定与建议,表示心领了,不过这份“厚礼”太重了,承受不起。企业领导获悉此事,决定由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偿,全力促成这件大好事。接着,居委会也参与进来了,众位邻居也来撮合了……新事新办,实事实办,有梦圆梦。搬家那天,整栋楼的邻居都主动出手相助,居委干部、户籍民警、义工、数家单位的代表、同事也纷纷赶来帮忙,几十号人马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只消半天光景,便把两家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统统安置妥当,摆放得整整齐齐。区电视台还派出记者扛着“长枪大炮”前来助兴,拍了录像。从此,两家人成了一家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淑娴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此事的全过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终于明白,这就是老沈与晓梅对我秘而不宣的第四件喜事!

  心中的疑团解开了,今天确实不虚此行。主人精心准备的晚宴是丰盛的,我却已无暇细品。我满心充盈着感动,只想早点回家,把我过去经历过的、现在亲眼目睹的好事、善事、喜事忠实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本版插图 杨宏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2版:东方大律师
   第A13版:新民法谭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连载
   第B06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金色池塘
   第B1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B14版:广告
第四件喜事
“我可以这样帮助他”
寻亲公告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第四件喜事 2014-07-06 2 2014年07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