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每日下午四、五点钟,总有一个青年,挑着担子进弄堂。他不卖吃食,也不卖玩具,却将能吃的糖做成各种玩具。我们无以为名,称他是卖“糖玩具”。
他那副担子与众不同。前担上有一木架,木架中心插一支用稻草裹着的宝塔形粗樁,在草樁四周插满黄、红两色的各种糖玩具:葫芦刀、剪刀和猪、羊、兔子等各种小动物。后担一木桶,木桶里有小铅桶,桶里有红、黄两色的糖浆,四周用棉絮包住,保暖防结硬。有小孩来买,他就从稻草木樁里拔出一玩具,三铜板一个,既便宜,又好玩,还好吃。
他天天来,我天天买。有一次,我说要“龙”。他摆头:不是不会做,因龙大,费糖,要五个铜板。我答应当场付钱,于是他卷起袖子,打开铅桶,把两根竹签插入桶内红、黄糖浆里,旋转成团,然后迅速提出,一转身两手腾空,只见红黄糖浆,像两根面条一样,落在前担中间铅皮面上;他双手同时不断地左右盘旋,使你眼花缭乱。你还没有定神,两根竹签朝上一挑,一条金光熠熠的红龙出现在众人眼前。
我惊呆了!我笑了!双手接过糖龙,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下奔回家,把它插在瓶里,舍不得吃!
这个街头卖糖玩具的青年,你能说就没有天才?可惜因贫穷只能当小贩一辈子成不了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