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英国农民工小像》之前,就有朋友告诉我,这本书写的是“爱情、金钱、找个人睡一晚、狗、鸡……”多么匪夷所思的书名和剧情,但我并非初识那本书的作者玛琳娜·柳薇卡(Marina Lewycka),最初了解这位英国女作家是因为她那本有名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个貌似农业技术应用指南的书名曾经“蒙骗”了很多人,甚至有的国内书商把它归到了“新农村建设”的书架上。
可事实却大相径庭,《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完全是一本纯粹的情感题材,两个在英国长大的乌克兰难民后裔娜迪娅和薇拉,虽是亲姐妹但关系一直就不怎么好,她们那位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正筹划撰写一部乌克兰拖拉机发展史,但老头却耐不住守鳏的寂寞,爱上了三十多岁的瓦莲金娜——一个身材丰满的乌克兰女人,她的出现不得不让姐妹俩“化干戈为玉帛”,联合起来共同阻止这个女人针对父亲的各种阴险的企图。这就是那本拖拉机简史的故事框架,但它的核心却在姐妹俩联起手来调查研究和阻止家庭灾难的过程中,像剥洋葱皮那样一层一层地得到揭示,老父亲背后所处的那个大家族在乌克兰的生存历史,与二战以及二战之后的东欧剧变紧密相连。
正是那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让我领略了柳薇卡笔下的那股幽默劲儿。玛琳娜·柳薇卡在“二战”结束时出生于德国基尔难民营,父母均为乌克兰人。她在英国长大,居住在谢菲尔德,任教于哈勒姆大学。当年,柳薇卡花了10年的副业时间写出《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并凭借该书一举成名,赢得2005年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喜剧小说奖和机智小说奖。紧接着在成为专业作家后,于2007年又出版了我手头这本《英国农民工小像》,该书同样延续其黑色喜剧的风格,并于2008年入围乔治·奥威尔奖,以严苛著称的《爱尔兰独立报》甚至不吝赞美地评论道:“这本书甚至更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筹。”玛琳娜·柳薇卡虽是乌克兰后裔,但却继承了传统英国文学的喜剧因素,在她看来:“英国人最好的品质就是幽默。笑对人生,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
《英国农民工小像》,这次,玛琳娜·柳薇卡的叙事从拖拉机转移到了两辆大篷车,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优美的乡间峡谷,那个地方很美,像开头写的那样:“山楂树和榛子树构成的密篱掩映着山谷,野玫瑰和幽香四溢的金银花点缀其间。”按照柳薇卡的设想,上帝就是按着那个地方造出的伊甸园,当然,区别只是少一棵诱人犯罪的苹果树,多了两辆大篷车,车上住着一群国际农民工,一辆男人住,一辆女人住,这些住在篷车里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农民工,都在这片令人愉悦的田园上采摘草莓果儿。
整个叙事从一位从基辅到英国打工摘草莓的女孩爱丽娜开始,爱丽娜喜欢学习英语,并且被英国男人的浪漫迷得神魂颠倒,当她背诵拜伦的诗句时,她会闭上眼睛,用鼻子深呼吸,身子带着处女般的迷狂颤抖着,仿佛可以嗅到从书页上飘散下来的费洛蒙。当她通过黑中介沃尔克来到这个到处都是草莓的伊甸园时,遇到的住客来自五湖四海:矿工之子安德利来自乌克兰,英俊潇洒并一心想娶个漂亮的英国富家女;还有波兰人托马斯、约拉和她的外甥女玛尔塔,托马斯偷过约拉的内裤,还喜欢弹着吉他向她求爱,约拉风情万种却是工头更兼任农场主的情妇,玛尔塔是个虔诚的教徒却长了个大鼻子;车里还住着两个亚洲姑娘,一位来自中国,另一位来自马来西亚;还有那个从非洲马拉维来英国找姐姐的黑人少年伊曼纽尔和日后成为黑中介的行踪不定的维达利;当然,也别漏掉那条会思考的狗,因为书中就有独立的一章是属于它的独白。
回到我朋友所形容的那样,这本书写的是“爱情、金钱、找个人睡一晚、狗、鸡……”,一群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打工者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一起,紧接着分道扬镳然后又一次次的迁徙被卖,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卑微和伟大,各自承担着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柳薇卡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以无限的细致与尖刻。有个地点,有个目标,有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向着一个既定的方向走去,像是赶着一群特立独行的牛羊,事件是散乱的,目标改了又改,但人物的琐碎组成了庞大的各民族黑工图景。的确,柳薇卡成功地描绘了一幅英国农民工群像,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被雇主剥削,被黑中介欺压,他们彼此之间也互相爱慕或互相歧视,但这些小人物却依然有着幽默的一面,他们向往美好生活,但面对不堪的现实,只有幽默能让他们继续存活下去。正如作者柳薇卡本人说的那样:“幽默是人们在面对生活艰辛时所特有的天赋,它随着年华的老去而来,当我们意识到最坏的事情,我们最害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那我们也就幸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