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的钱财何时给子女最合适
童孟侯 陈沁 秦绿枝 郑伟 金洪远
  老少咸议

  7月10日,《三峡日报》有报道称,为安度晚年,90岁高龄的姑妈与两侄女约定由后者照顾其生活起居,上世纪90年代初,她还与两侄女签订过《遗赠抚养协议》;待自己“百年”后由两人共同平等继承其遗产。谁知其中一个侄女不但不履行约定,多年后还争起了姑妈的拆迁补偿款。老人的钱财到底是生前就分给子女还是身后以遗产的方式留给子女?且听纷纭众说。 

  1  老人要放短线钓小鱼

  童孟侯

  现在大城市里老年人哪个手里没有三万五万十万八万?这点辛苦钱自己不舍得用,也不给小辈用,老是紧紧地捏在手里吗?不聪明。

  稍微有点钱的老人一定不要放长线钓大鱼,心想我有这么多钱,你们不能小看我。老人一定要学会放短线钓小鱼。如果手里有足够的“鱼饵”,就一点一点撒,一点一点喂。儿女的孝心就是这样喂出来的。

  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一般都把孝敬长辈视为“本职工作”,但他们的后一辈就没这个耐心了。培养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既靠灌输,也靠日积月累地喂养。

  但钓小鱼也好,撒饵料也好,千万不要自己所有的饵料都倒进鱼塘(比如八万十万),没有了后手,鱼就不理你了,它们到别的岸边找食吃去。鱼是很现实的。

  我朋友的父亲老祁八十多了,儿子把他送到郊区的养老院,从此没再回家住。儿子、媳妇和孙子每周必去看老祁,有时候一星期去看两次。护士们都觉得这帮小辈特别孝顺。老祁笑着说:你们可以偷看我的秘密。周六,儿子来了。临走,老祁又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取出三张赤刮里新的一百元,一人分一张。儿子说谢谢阿爸,孙子说谢谢爷爷。后来护士问:你这样每个礼拜发钞票,积蓄不是要发光了吗?老祁说:一个星期发300元,一年52个礼拜才发15600元,10年就发15万,20年就是30万,我还能活到100岁?你一下子给他15万,他会想阿爸反正没有什么用了。

  老祁用的就是放短线钓小鱼的办法。他儿子背后跟我说:阿爸真大方,不像别的老年人,勒煞吊死!

  2  抹不去的是永远的回忆

  陈沁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我很赞同的观点。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两个孩子均已结婚。婚前,我们负担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直到独立。工作后,赚的钱由他们自己打理,结婚购房时我们适当给予资助。平时如向我们借钱,都必须写借条,到时归还。他们结婚后,我们就要求他们独立生活,平时都不送钱,反之我们也不要他们负担。我们对子女的要求是:“自力更生,分忧解难;尽心尽力,孝敬担责。”

  我和太太均已退休,各自尊重各人的爱好和兴趣,她爱静,多做手工,缝缝衣服,打打毛线,带带外孙;我则做些公益活动,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每年都共同外出旅游。至于身后的财务等,我和爱人有个约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儿子和女儿是平等的。对于家产、房屋和收入等我一一做了登记,按照有关法律做好预嘱。“本是同根生”,同胞兄妹,手足之情,为父母的“身外之物”闹矛盾,不值。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作为老的要一碗水端平,客观、公正、公平而无怨。

  财物总会散尽,而抹不去的是永远的记忆。

  3  现在谁都不给

  秦绿枝

  我从年轻到年老,从来就没有发过什么财,因此也没有什么财产,只不过儿女都能自立,不来啃老,我和老伴两人的退休金,计划着用,不浪费,所以还有点积余,也不多,就存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当然,儿女们如果有急用,一时缺钱,跟我们借,我们也会给一点,还不还无所谓。我比老伴要大十一岁,当然是我先死,这点积蓄自然都归她。她走了,自然都归儿女,让他们自己分配吧。相信他们会正确对待的。现在我们还是要把钱攥在自己手里,不给,谁都不给。

  4  健康是最实惠的“大红包”

  郑伟

  每月初,我们这些当年插兄插妹总要聚会。每次,孩子的家庭和我们晚年生活的安排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几十年风风雨雨过来了,要为晚年幸福生活提速为主,适当对孩子“扶持”为辅。

  我们都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者,孩子大都成家立业,但潜意识里难免牵肠挂肚:孩子的工作和生活是否顺心?孩子有问题有困难,如婚房的购置啦、新居的装修等,总要扶他们一把、送一程,适当予以帮助。但孩子成家后,我们都主张他们“单飞”,靠自己的辛勤和智慧提升生活质量,如果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对今后的家庭有弊无利。记得我插队的地方有位李姓村民,靠做生意发了点小财,孩子认为大树下面好乘凉,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搞得家庭不和,令人扼腕。

  我们都觉得,把自己的身体搞好,就是为忙于工作和生活的孩子们最好的“减负”,是送给他们最实惠的“大红包”。

  5  将潇洒进行到底

  金洪远

  熟识的朋友同事总爱打趣,阁下这几年东游西逛,潇洒得很,难道真像你平时挂在嘴边所说,将潇洒进行到底吗?就不准备给孩子留点什么吗?

  朋友同事的提醒并无大错,但其实静心想想,时下孩子的经济条件和收入,是我辈难望其项背的。虽是退休的工薪族,不能和家庭条件优越者相比,但毕竟衣食无忧,可以用结余的资金在条件可承受的范围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丰富晚年生活。笔者曾接触过一些嘴巴上潇洒的人,但真正要他潇洒一下,往往思前顾后,优柔寡断,直到因身体条件和年龄发生“变化”,无法完成心愿,才想到要吃那永远不可能有的后悔药。

  享受晚年生活,一定要“想开”。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只要条件许可,就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做些年轻时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做成的事。我至今记得,老母住院邻床一位长者,一辈子省吃俭用,欲将省下的钱分给两个孩子(其实两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虽然老人嘴巴上也常唠叨要去50多年未回的故乡看看,但依旧舍不得花费,直到脑梗,半身瘫痪在病床上长吁短叹、流泪不止,故乡梦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痛。两个孩子再孝顺、努力,也无法完成老人回乡的“宿愿”。虽然时隔五年,病房里那情那景,让我记忆犹新。有句大实话说得好:思想是孙子,计划是儿子,行动才是老子!

  儿孙自有儿孙福。要相信下一辈的通情达理,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比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当年我们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吗?况且孩子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作为老一辈,我们尽可把潇洒进行到底,不必人为地杞人忧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新闻面对面
   第A06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连载
   第B06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金色池塘
   第B1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B1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B14版:东方大律师
   第B15版:新民法谭
   第B16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谚语
老人的钱财何时给子女最合适
退休阿婆为村民播撒爱心
听八路军爷爷讲革命故事
南瓜刻字“健康快乐”送老人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1老人的钱财何时给子女最合适 2014-07-13 2 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