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当过兵,种过田,经营过企业,对于今年56岁的唐祝平来说,这些“以往的身份”对他的影响都很大,“都是非常锻炼人的”,但他“大半辈子”的“角色”还是嘉定区安亭镇联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当就是整整30年。
联西村,南濒吴淞江,曹安公路穿村而过。30年前,联西村曾是当时的黄渡镇最穷的村,农民大多靠两只箩筐卖蔬菜为生。唐祝平带领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求真务实改变村貌,想方设法服务村民,把一个经济薄弱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上海市百强村。
如今的联西村,几乎家家住别墅,人人可就业。去年完成二三产业产值35亿多元,上交税收3亿多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联西村因此被国务院授予村级经济示范村,并荣获上海市文明村、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市劳模集体等称号。
从青壮年干到现在的“白发混进了乌丝的队伍”,唐祝平在村民中的称呼从“阿唐”增加了一个“唐爷叔”,他也从早年的“上海市十路百佳青年”“上海市先进村委会主任”“上海市劳动模范”,多了“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并且当选为上海市十三届、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土豪村
走进联西村,道路宽敞,厂房连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联西村就在村里的1200亩土地上进行工业开发。做过企业厂长、头脑活络的唐祝平,第一个想到要建造标准厂房“筑巢引凤”,不仅成功让村民告别锄头、草帽进入企业工作,也给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紧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一部分占地多、产出少、效益差的企业却开始制约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唐祝平果断地摁下了联西村新一轮“土改”的启动键。2012年的一天,唐祝平把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请到办公室,提出想出资1100万元回购其9000平方米的厂房。担心企业不买账,唐祝平想到用赔偿30万元的方式,提前终止合同。“你一年收入还不足100万元,我用1100万元回购,你用这笔钱投资,还能比现在赚得多。”多次协商下,企业最终让步。如今,这处距离村委会仅一路之隔的厂房,已成功吸引一家年产值近7亿元的汽车装备企业入驻。
“唐书记虽然是农民出身的村书记,但他懂经济,会经营,眼光放得远,我们做生意的还得向他学习怎么做生意。”东华环球建材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告诉记者,他们的企业原来做木材生意,不仅噪音大、消防隐患大,近年来生意也是“王小二过年”,在唐祝平的帮助下,企业开始转型,建立了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石文化展示中心,同样是建材,但污染少、效益高。
近年来,联西村先后淘汰劣势企业5家、回购劣势企业3家,又引进7家网络物流、高端制造业、汽车流水线、核电泵、商务办公等高新产业落户。在2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内,入驻了106家企业,去年共完成产值35亿多元,上交税收3亿多元,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4000万元。联西人腰板挺得直,面对记者的采访,都用时髦的话说自己是“土豪村”。
电影院
村里富裕了,钱往哪里使?一分一厘都要用在村民的民生问题上。
在联西村的联民花园小区内,一幢幢别墅整齐排列。村民徐梅娣告诉记者,“我伲住进别墅,都快10年了!有一点,我要跟你特别说一下,村干部和村民一模一样,我伲住100个平方,他唐书记、张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张建明)也住100个平方,我伲服气!”
民生工程何止这650幢别墅,今年这650户别墅将统一安装管道天然气,告别搬运液化气罐的烦恼,并实现全小区污水纳管。只有2691名户籍人口的联西村,却有近1.8万名外来人口,公厕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村庄的环境整洁,于是单个造价超过10万元的公厕,在联西村不下30个。
走在联西村内,会发现这里比一般的镇中心还要繁华、还要先进。村里有文化活动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是唐祝平“清退”一家饭店改建起来的,茶室、棋牌室、舞蹈房、乒乓房、健身房、图书室,一应俱全;村里有2个卫生医疗服务站,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头痛脑热的小病;村里有敬老院,低价向村民开放,已有20多位老人入住。
最让人羡慕的是,联西村明年春节之前就会有自己的电影院了,这将是上海第一个村级电影院,“和市区的一模一样,也有五六个大小不一的放映厅,排片与市区同步。这主要是考虑到村民多,外来人口更多,总要给大家找点文化娱乐吧。”唐祝平介绍道。
记者看到,电影院所在的联西村商业中心大楼现在正被绿色网罩包裹着,正抓紧施工呢,总面积超7000平方米的商业中心还将引入大润发、肯德基等优质商户。其实在这之前,一个规模颇大的联华超市已入驻村里,“生意好过安亭镇上的联华超市,主要是人多,购买力就强。”
“老百姓的钱,自然都要用在老百姓身上。今年我们还新筑了3000平方米沥青路面,加固了河堤,还要新建一处水闸……光今年这些实事工程总投资要超过4500万元,这是年初当着村民的面党总支、村委会给自己下达的年度任务,一定要完成。”唐祝平说。
两只脚
农民很朴实,也最懂得感恩,大家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村民们自然感激唐祝平等班子成员。但唐祝平清醒地知道,给百姓办事是一种幸运,“尤其是老百姓主动找你办事,那是看得起你!”在村委会办公楼里,一进门就可看到挂在墙上的“联西精神”——上靠党领导,下靠老百姓;外靠八方助,内靠聚人心;业靠勤奋创,绩靠民来评——“这六个‘靠’从1991年起就挂在这里了,时刻提醒我们不要骄傲,不要躺在功劳簿上,不要对老百姓板面孔。”
村里两套班子,其实也就6个人,班子成员都知道,“唐书记有‘一本簿子两只脚’的规定,谁不照做肯定挨骂。”1984年,唐祝平刚参加工作,就领到了一本土黄色的软面记事本,如今他办公室的档案柜里,黑色的、棕色的、硬面的、皮面的,各式各样的记事本正好30本,上面记着的,都是和村民息息相关的事情。哪家办喜事要借婚车,他记下来,设法向朋友借;哪家就业有困难,他记下来,留个心眼去帮帮;哪家有矛盾,他记下来,找一天去谈谈心。这样的记事本,班子里人手一本,本子越多、越厚,说明解决的问题越多、与老百姓走得越近。
而“两只脚”的规定更严厉,要求村干部走到村民家里去,每月必须发现或解决至少5个问题。这个也可以下“硬指标”吗?
前不久,村干部万国强在走访聋哑村民老万时,发现他家断水了。原来,联西村统一新装了插卡式水表,由于老万不能讲、不能听,不知道怎么买卡交水费,只能被停水了。万国强立即赶到4公里外的黄渡集镇上,帮老万买了水卡,比划着教会他如何使用插卡式水表,去哪里买卡。随后,万国强向村党总支反映了此事,大家担心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遇到相同的问题,逐家走访,为老人消除了断水隐患。
“事无巨细,但可以举一反三。一本簿子两只脚,考量的是村干部的群众观念。”唐祝平对下属说。
三字经
唐祝平的“执政理念”并不复杂,但都是他从实践中总结而来,故而也都非常有用,能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解决难题。
他要求村干部必须做到“三公开”——公开手机号码、家里电话、办公室电话;他要求“每天三个点”——上班早一点,下班晚一点,工作时间勤一点;他自己和下属在办公室里都常备“三套衣服”——雨天的雨衣、雨鞋,去工地的工作衣、工作鞋,去村民家的茄克衫、休闲鞋。
而这些“三字经”贯彻下来,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去年10月9日“菲特”台风肆虐,东村村民组因地势低洼,出现严重积水。唐祝平的手机首先被打爆了,他带着班子成员,穿上雨天“装备”,一家一户去查看情况。在70多岁的李永达家,李老伯见到唐祝平的第一句话是:“阿唐,你能来我就感觉没事了!”
对于“菲特”事件,村民徐梅娣“检举”唐祝平:“他这个人也有缺点,家里车库被淹了,老婆打电话给他,他还在电话里吼人家。”唐祝平那时正在受灾严重的李秋根家里查看情况,自家被当做仓库堆杂物的车库被淹,他心里也着急,但只好对妻子说:“你们跑到二楼去,只要人没事,等我回来处理嘛!打什么电话?”
经历了“菲特”,联西村党总支、村委会研究决定,今年给东村村民组低洼处筑起石驳,疏浚河道,修建水闸,再修建一条50米长、6米宽的新路,根除水患。
多年的村书记当下来,让唐祝平养成了固定的“节奏”。规定早上8时上班,他总是7时刚过就到办公室,“老百姓都很忙,有的希望在他上班之前找你把事情办完。”规定下午5时下班,他也总是“磨蹭”到6时离开,有时到外面开会、谈项目,再晚回村也先到办公室转转,“我的电话是有来电记录的,我得一个个电话回过去,要是领导找你,肯定有要紧的事情,要是老百姓找你,也有在他看来非解决不可的难题。”
就是这样的工作习惯,令唐祝平终日忙碌着,“农村工作就是这样的,一边管着经济发展、民生工程的大事,一边忙着鸡毛蒜皮的难事,就连两口子闹离婚都不要小孩也找我,甚至把小孩撂在我办公桌上,怎么办?还得管。”
记者手记
采访唐祝平,去了嘉定两次:第一次在会议室里聊,听他说了很多“大实话”;第二次跟随他想看看他的工作状态,当看到一大早他骑着自行车拐进村委会上班,觉得他真是个“实在人”,“村里的奥迪车我可不敢坐,那是公车,再说就那么点路,我也一把年纪了,骑自行车还可以替代锻炼身体。”
当了30年的村书记,唐祝平自嘲是“村书记钉子户”,但沉默了数秒,他又说:“村里的班子还是稳定一点好。”比如与他搭档的村委会副主任张建明,两人共事28年了,“比夫妻相处的时间还要多吧。”
自从当上市人大代表,唐祝平也到外区调研,“有一次一位老太太跟我开玩笑,说‘你是村书记?我们这里的村书记,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倒是总书记天天见——电视里!’听了这话,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们有些村书记,懒惰,甚至害怕见老百姓。”对于村里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村民,他说:“有的在电话里,上来就是一顿骂,我心里开心,这是给我留面子,因为电话里骂人只有我一个人听到,要是到办公室里来骂我,面子首先丢了。”
作为一个富村,联西村自然有实力办更多的事,比如给村民最高3万元的大病补助,比如给考上大学的后生发奖学金,比如给过重阳节、生日的老人礼物,“重阳节不给老人发重阳饼,那个不好吃,而且老人不吃容易坏掉,我们来实际的,我们直接发钱。”
唐祝平就是一个实在人,说着实在话,做着实实在在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