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特·辛格是一位普通而又不那么普通的南非电影制片人。
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没有制作过什么大片,很少有中国观众知道他;说他不普通,则是因为他和已故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是好朋友。
7月18日是曼德拉的生日,也是他逝世后的第一个“曼德拉国际日”。这一天,辛格制作的传记影片《曼德拉》即将登陆我国银幕。这是中国对曼德拉的一次纪念与缅怀,也是辛格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首次亮相。
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辛格进行了独家采访。
1 初次见面就想为他拍电影
辛格和曼德拉相识于1990年。当时曼德拉出狱没过几星期,两人在朋友家遇到,聊得很投机。“我们在朋友法蒂玛·米尔家见面,那是我人生中与人相处最陶醉的一次。”
在辛格的回忆里,曼德拉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他气质谦逊,说话务实,整个人仿若被平静的光环所围绕。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曼德拉的身体都会微微前倾,两眼直视对话者的眼睛,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两人的那次谈话足足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曼德拉想知道所有的事情,那些在他入狱期间被屏蔽了的信息,包括新闻、家庭、电影、国际关系等等。他还和辛格聊起了自己在监狱里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那一次可以和他谈几天几夜。”
那次交流加固了辛格想为曼德拉拍摄一部电影的想法,“我想通过电影去展现他的朴实和谦虚。”
辛格认为,曼德拉的一生是令人激励鼓舞的,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偶像。他希望,能和世人一起分享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也希望用电影为观众们打开一扇进入曼德拉人生世界的窗口。
2 请来狱中老友任影片顾问
此后,辛格帮助曼德拉成立了纳尔逊·曼德拉儿童基金会,两人的友谊逐渐加深。辛格在曼德拉的总统任期内获得了为他拍摄自传电影的权利,影片《曼德拉》也是曼德拉唯一认可的自传电影。
辛格提出,要尽己所能用最可信的方式来拍这部片子,“我想展现一个最真实的曼德拉”。他特地邀请了曼德拉的狱中老友艾哈迈德·卡特拉达担任影片顾问。
曼德拉人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27年牢狱生活。那时,南非正深受种族歧视之害,狱中黑人经受着怎样的折磨和苦难,旁人是难以想象的。
卡特拉达曾和曼德拉同在南非西开普省桌湾中罗本岛上的监狱服刑。当时的曼德拉是一个健康、强壮的男人,会拳击,但从不随意伤人。他很高大,有时很沉默,每天早上都会重复非常残酷的训练,以便保持最佳状态。他总能轻易地挥起别人拿不动的锄头和铲子。
在狱中,他们会分享彼此的想法,在死亡的阴影中并肩前行。卡特拉达告诉辛格,自己从不把曼德拉当朋友,而是把他当哥哥。
从辛格制作的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曼德拉和狱友经常会受到狱卒的虐待,吃发霉的饭菜,连洗澡的权利都没有。有一天晚上,暴雨倾盆,曼德拉和狱友们从梦中被叫醒,在狱卒的强迫下,脱光了衣服站在雨里,整整一夜。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摧残。
辛格说,自己在听曼德拉平静地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浑身都在颤抖。
3 率狱友争取权利感动狱卒
辛格对曼德拉的了解,使整部影片制作顺畅。片中的曼德拉谦逊平和、积极乐观、善解人意。他会拳击、会跳舞;会对女孩子甜言蜜语;会因为一场成功的官司而得意洋洋。他同时又极富同情心,会对不公平的事情义愤填膺。影片的前半部分,年轻的曼德拉冲动、热血,然而在经历20多年的监狱历练后,他逐渐学会冷静、理性和包容一切。
此外,辛格还把自己印象非常深的几件事放进了影片。
比如曼德拉曾经和辛格说起过,服刑期间,24岁的儿子滕比在一起车祸中丧生,而他没能获准参加葬礼。“曼德拉告诉我,当他得知儿子死讯的时候,浑身都抑制不住地抖动,而且抖了好久,连眼泪都忘了流。”曼德拉回忆此事的表情在辛格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就那样坐在那里,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有那双眼睛,浸淫着悲伤。”曼德拉用智慧和胸怀感动了世界,为自由和权利奋斗终身,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失去了最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的悲伤沁入骨髓,被辛格感受着,放入了影片。
影片还表现了曼德拉如何用个人魅力和坚毅个性影响了狱卒,让他们逐渐懂得了尊重黑人。当时监狱里不允许犯人穿自己的衣服,发放的特制囚服只有短裤,没有长裤。当曼德拉坚持带着狱友们斗争,最后拿到“穿长裤”的权利时,那种快乐和满足感染了监狱里的所有人,连狱卒都为之动容。
曼德拉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也很让辛格钦佩。2012年,有一次曼德拉旧病复发,休息在家,辛格带着已经拍摄完的电影片段去看望他。看到英国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扮演自己的镜头,曼德拉在病中也不忘开玩笑地问辛格:“那是我吗?”
4 离婚后从不说前妻的坏话
辛格回忆说,曼德拉成为总统后,依然保持个性,也依然喜欢聊天。他会和朋友们讨论许多世界大事,有时也会谈谈自己的过往经历和个人体验,同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辛格觉得自己充满活力、自信和快乐。“这段友谊对我而言非常重要,他身边的朋友都很爱他、尊敬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他说。
曼德拉曾经和辛格聊过自己的爱情。他在温妮之前还有一位夫人,两人虽然离了婚,但他从不说第一任妻子的坏话。在曼德拉从律师成为一位反政府革命武装领袖的时候,她因为害怕而离开了他。
在曼德拉的叙述中,与温妮的相识很浪漫,也很温馨。当时,曼德拉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革命领袖,他的演讲吸引了很多南非进步青年,同时也让他成为不少年轻女孩的崇拜偶像,温妮便是其中一员。辛格把两人第一次约会拍进了电影——曼德拉在街上偶遇温妮,立刻被她的美丽吸引,提出要用车送她一程。而温妮没有丝毫犹豫,落落大方地答应了。辛格说,温妮在这段关系里很主动,她的美丽和善良对曼德拉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最难得的是,温妮对曼德拉事业的支持,让两人逐渐成为对方的“soul mate”(灵魂伴侣)。
5 慈祥祖父也喜欢溺爱孙辈
尽管曼德拉在监狱呆了27年之久,但他对家庭始终非常专注。由于政治理念不同,他和温妮离了婚,但辛格说,曼德拉还是深爱着这个给他最宝贵年华和最深切爱意的女人。
“我很幸运,有几次我和曼德拉以及他的家人一起吃饭。我看得出,曼德拉是一个细心的父亲,溺爱孙辈,是一个喜欢陪伴家人的爷爷。”
所以,辛格给了《曼德拉》的开篇这样一个镜头——嘶哑糅合的画外音下,漫无边际的南非原野中,一个老人踽踽而行,身后留下一道浅浅的路痕。几个黑人孩子欢快地沿着老人身后的小路奔跑,朝阳初升,金色遍野,充满活力与希望。
镜头里没有夸张的人物特写,没有富于冲击的暴力画面,它细腻、舒缓、平静,潜藏着丰富情感。
坚定行走的老人就是曼德拉,他的背影坚毅却孤寂,诚如他一直坚持行走的自由之旅。而那些孩子,正是他的孙辈,面对他们时,曼德拉满脸笑容,是一个慈祥的祖父。他的自由之路正由南非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继续坚持行走。
辛格一直把曼德拉的一段话牢牢记在心里,这段话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能听到:“我一直走在通往自由的漫漫长路上,那是一条漫漫征程,而且它尚未结束。没有人天生会因为另外一个人的肤色而去憎恨他。人们学会了憎恨,他们也能够学会如何去爱。因为爱,对于人们来说,是更加自然的情感。”
6 “不愿拍摄他最后的日子”
在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的瞬间,自传影片戛然而止,对他之后的人生却并未提及。说起原因,辛格解释:“我不愿拍摄他最后的日子。”
说起最后一次见到曼德拉,辛格的声音顿时哽咽了。当时,他和卡特拉达一起走进房间,曼德拉被自己的影子笼罩着,显得很瘦。
卡特拉达叫他“madala”,辛格知道,这在南非科萨人使用的班图语里表示“兄长”。“当时,曼德拉紧紧握住卡特拉达的手,那个情景太令人心碎了。我们瞬间被一股无法抑制的悲伤淹没,所有人都哭起来。我再也不想去回忆这些事。”
辛格表示,《曼德拉》不管是否成功,但一定是一部真实的电影,因为曼德拉的狱友卡特拉达观看影片时几次落泪,他说:“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不但是曼德拉的奋斗史,也是南非人民的挣扎史。我们这一代南非人应该更加团结,建设一个没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国家,这正是曼德拉和他那一代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