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目前上海共有博物馆114家、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7家、文化馆245座、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工人文化宫19座、青少年活动中心36所、公共文化广场100余个,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不全面、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魏建委员为此建议,运用技术手段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要。
“‘文化云’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讯技术,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实现包括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内的云应用。”魏建说,“通过‘文化云’,用户可以像上网购物一般,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自选和消费。”在今年初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他提交提案,从服务层、应用层、接入层等3个层次提出具体建议。
魏建提出的“文化云”和市文广影视局正在积极谋划的“文化上海云”概念不谋而合。目前,上海已经完成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文化上海云”3年行动建设方案。这一平台建设已列入有关部门今年重点工作规划。
“文化上海云”平台,将充分整合市、区(县)文化资源,综合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一个总平台+若干个子平台”的建设方式。
据悉,“文化上海云”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文化场馆的虚拟游览体验及其相关服务;市、区(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群众文化团队介绍及品牌活动;优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上海历史人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社区艺术教育在线辅导;各类市民培训在线课程;政府文化服务公告等。
根据这项“三年行动建设方案”,到2016年底,上海将完成“文化上海云”总平台硬件建设、资源库主体建设和门户建设,开通群众文化活动频道,完成90%以上区县子平台接入和80%的民营文化单位的馆藏资源信息化工作。届时,“文化上海云”将覆盖70%社区文化站,面向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