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一
陌生二维码切勿随意扫一扫
赵小姐是一个网购族,经常用手机上网购物,可资深买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家网店承诺“只要扫一扫二维码,购物即能返100元购物券”,赵小姐扫了以后却发现,并没有得到所谓的购物券,手机页面上只显示出一个“淘”字。等赵小姐反应过来,急忙联系卖家,对方早已下线。随后,她便收到莫名的消费短信提醒,遭遇了盗刷。
交行上海市分行的银行卡安全专家解释,赵小姐扫的二维码其实是一个木马病毒。二维码是网络链接的另外一种形式,打开了这个网址就是打开了一个木马病毒的下载地址。这种病毒被下载后,可自行安装,潜伏在手机后台运行,并且不会在桌面上显示任何图标,赵小姐的信息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盗取了。所以,手机用户在使用扫码支付时,应该保持谨慎,看清发布二维码的平台、付费场景和环境,不要盲目地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尤其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发来的二维码。
提示二
防范钓鱼网站牢记“三个注意”
在网上购物日益发达的今天,利用“钓鱼网站”实施网络诈骗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金融诈骗现象。对此,交行上海市分行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支付过程中需牢记“三注意”:
一是在网上输入私密信息前,要注意网站地址是否正确;需要登录网上银行或者电子商务网站时,应直接在网址栏填写正确的网站地址,最好不要使用检索页来搜索网站;二是对来历不明的短信或电话,要注意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以免落入诈骗陷阱。如有疑问,可直接向开户银行咨询;三是要注意防范信用卡交易中的风险,不要贪图小利,要选择正规的商店(包括网店)交易。
提示三
用卡细节上还需“警钟长鸣”
平日里,用卡细节上还需“警钟长鸣”,不断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要将银行卡轻易交给他人或使卡片离开自己的视线;不要采用生日、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门牌号码及单一的容易被他人破译的数字作密码;刷卡输入密码时要注意进行适当遮挡等。此外,客户在使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无需输入密码,在ATM上进行操作时应注意查看插卡口、出钞口、键盘及机器其他部位有没有加装或粘贴异物。同时,养成定期对账的好习惯,一旦发现情况不符,及时与银行联系,不要轻信其他虚假信息或可疑电话,更不能随意提供账户号码或密码。 记者 鲁雁南 通讯员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