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上海题材的文艺作品很感兴趣。前不久,兴致勃勃地去观看话剧《石库门传奇》。整出戏很精彩,情节跌宕起伏,表演真实可信,耳熟能详的石库门人物呼之欲出,赢得观众掌声和笑声。
我从小居住在石库门弄堂里,熟悉那里的人物和环境。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石库门建筑分布在申城每个角落,可谓星罗棋布,藏龙卧虎,各色人物川流不息,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每天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拜访老邻居。东厢房有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大家称呼她金家姆妈。老太太指着三楼阳台,说起一件陈年往事:
这里曾经居住过两户人家,住在三楼的姓张,住在二楼的姓谢,两家关系不同寻常:两位男主人同岁,又是江苏同乡,早年间在老家私塾为同窗。张家有个五岁的男孩,谢家有个四岁的男孩,弄堂里,谁都知道两家是好朋友。
某年端午节,张家邀请谢家到三楼吃饭。虽说家常便饭,但是,张家女主人善治厨艺,菜肴操持得精细,不仅有家乡风味,而且随乡入俗,凸现海派过节的习俗:四盘冷菜,五香爆鱼,水晶肴肉,油爆活虾,双黄咸鸭蛋,色香味俱全,引人食欲大开。女主人又当场下厨烹制了炝虎尾、炒米苋、煮干丝、蒜头大黄鱼等时令菜,男主人张先生端出陈年封缸酒,宾主举杯畅饮,增添佳节欢乐,谁知一时贪图杯中之物,不幸乐极生悲。原来,乘大人饮酒之际,两个男孩离开饭桌,坐在阳台上,享用新鲜枇杷。张家男孩身体瘦削,谢家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两人为了分枇杷,引起争吵,谢家男孩竟把张家男孩推向阳台,由于旧阳台年久失修,铁栏杆生锈朽烂,张家男孩从三楼摔下,当场死亡。
谢张两家哭得死去活来,邻居无不一掬同情泪水。原本一幕人间喜剧,飞来横祸顿使两家反目为仇成悲剧。
谢家夫妇经过深思熟虑,亲自到张家请罪。谢先生鞠躬道歉:“虽说人死不能复生,幸哉,我妻子正身怀六甲,今后生下不论男女,愿将孩子奉送赔偿。”张家夫妇闻言不敢相信。谢先生真诚表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有一项口头协议,希望能够遵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你们得子后,立即搬场,从此两家生不往来,死不吊孝,形同路人。”张家夫妇半信半疑,含泪点头。
数月后,谢师母生下一名男孩,夫妇俩亲自把出生才几天的男孩送往张家。张家喜出望外,视如己出。不久,谢张两家遵守诺言,分别离开伤心地,从此不知下落。
多少年过去了,谢张两家坚守承诺,守口如瓶,从不往来。据说,“文革”前,谢家夫妇曾经在南京路看见张家女主人领着一个男孩迎面走来。谢家夫妇赶紧转身避开,没走几步,谢师母忍不住含泪回头张望,谢先生硬着头皮,用力拉着妻子,扬长而去。
本来以为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外人绝对不会知道,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张先生和张师母先后离世,留给儿子一封遗书,要求儿子去寻找亲生父母,代表他们感激谢家夫妇抚平自己失子之痛的伤痕,原谅他们自私自利。张家儿子如梦初醒,几经周折,找到唯一的亲舅舅,终于真相大白。
清明时节,听从舅舅建议,谢张两兄弟来到父母墓地相见。兄弟分别几十年,从未见过面,遵照约定,在父母墓碑前,打开写着自己姓名的白纸。刹那间,令人肝肠寸断,怆然泪下,原来,张家儿子叫张谢宝,而谢家儿子叫谢张宝!显然,尽管谢张两家遭此变故,内心依然保存着永恒的友谊。
听完这则故事,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生活多坎坷,造化不由人,友谊最温馨,人间重真情。我问金家姆妈:“这件事来龙去脉你怎么知道的?”
老太太混浊的眼睛竟露出一丝清晰的余光,轻声说:“我就是两兄弟的亲舅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