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起,百余名选派干部响应区委号召陆续来到基层。百日过去,他们的工作生活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工作要走到“最后一米”
今年5月,浦东新区三林镇红旗村委会迎来了一名新党支部书记——赵翔宇。从新区区委组织部走到农村,赵翔宇的工作、生活都改变了许多。
今年7月,暴雨突袭申城,红旗村村委会所在的两层小楼里一片漆黑,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遇到暴雨就会“水漫金山”。赵翔宇开玩笑说,“没到红旗村前,我对下雨天总怀有文人的浪漫情怀,而如今我最担心的就是雨天。”拟定告知书,由村委干部专程送上门,督促房主做好加固工作,这些都需要村干部亲自跑到现场,而不能打一通电话了事。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赵翔宇要走遍全村每一块土地。“过去常常说‘最后一公里’,但是在村里却得走到‘最后一米’,犄角旮旯的角落都必须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为了了解基层情况,“最后一米”往往不仅仅走到村民家门口,还要走到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真正在想些什么。
机关“老兵”成小巷总理
和赵翔宇一样,李璟也是首批下沉的机关干部之一,她曾是“记者之友”,在新区宣传部、区府办一干就是工作12年,算是机关里的“老兵”了。此番她去的是金杨新村街道黄山始信苑,担任“小巷总理”——党总支书记。
“老实说,刚开始的两周感觉手忙脚乱。”李璟坦言,当时她在接待居民、开会等事务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实际问题却没解决多少。她发现了突破口: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找上自己。李璟随即联合居委干部一起制定《群众路线登记册》,还建立了居民首次来访接待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一登记。此外,居民干部两人一组,每天在小区巡逻、走访,遇到的问题均有登记。《登记册》运作3周就记满了10页,李璟和工作人员逐条分析,再将这些问题分成3部分——目前着手解决的、下阶段努力方向以及需要借助其他力量解决的。
机关“瘦身”效率“强身”
机构减了,政府工作效率会不会因此受影响?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蒋红军表示,机关“瘦身”与简政放权结合起来,通过精兵放权来倒逼行政效率提升,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词。
近日,浦东新区在本市首创了“行政审批智能导航系统”,这一平台首次利用“大数据”,将审批事项按照内在逻辑,跨部门横向连接,基本实现了申请人一次查询,政府一次推送全流程办事告知。目前,浦东已把所有242项社会类行政审批的设定依据、设定条件、申请材料、逻辑关系纳入“行政审批事项属性要素数据库”,实现了审批事项的条件、材料、期限、办事地点等全部要素的对外公开。
随着机关“瘦身”,浦东新区目前正通过委办局下放审批事权,计划在全区设置“8+1”的审批平台。即浦东新区8个开发区和周边街镇,再加自贸试验区。今后,区域事可在区域内解决,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办事一次接待、一次审批、一次办理。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