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哈尔滨爱心大救助
谭敦民
插图 叶雄
  ◆ 谭敦民

  12年了,仍时时想起哈尔滨那场轰轰烈烈的爱心大救助,时时想起那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神秘上海于女士。

  1

  怎样的一个家啊

  那是2003年的6月中旬。停业的哈尔滨和兴百货商店留守的保卫科长小孙来电话,说他们商店有一个特困家庭非常令人同情:夫妻双双下岗,儿子患尿毒症两年了……希望我这个电台记者去看看。

  当了几十年记者,见惯了人间冷暖,一般很难激动了。小孙是以前在采访中认识的朋友,我疑猜参半,还是去看了。

  我来到特困户王敏的家庭,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30平方米的小屋光线昏暗——因为欠费已经停电了。屋里有一股说不清的难闻的气味。满面愁苦的王敏瘦弱惊人,这个刚刚53岁的“老人”,瘦骨嶙峋,稀疏的几根花白头发,掩饰不住秃秃拔顶的额头。一张瘦瘦的刀条脸像核桃皮似的,满是沟壑,粗看至少像是60多岁!近1米70的个头体重不足40公斤……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家里的两名重患:妻子下岗,一文钱不开,患了癔病,犯了病就满街跑;唯一的儿子突然得了尿毒症,由于缺医少药,经常处于抢救的状态,每月透析费、药费最少需要上千元,所有的开销只能靠下岗的王敏每月的270元工资和打工所得的几百元!

  “我现在是死都死不起啊,我要是死了家里的两个病人就完了,欠人家的2万多元外债就没人还啦,还有一个83岁的病老爹没人侍候,我天天中午得给老爹做好饭送去……”王敏一脸无奈地对我说。

  他几乎陷入了一贫如洗的绝境,可是还在苦苦支撑:他准备自己捐给儿子一个肾,卖掉仅有的住房当手术费,可是没人敢买他那手续不全的小屋……

  我深深地感到心灵的震撼!我和王敏是同龄人,同样有子女、同样是父亲,我不能不深深地同情王敏的境遇。我胸臆间涌起一股气,我觉得有责任帮助王敏一家,尽我可能大声地向社会呼吁!

  我当即找来哈尔滨电台新闻部记者栾红,栾红也为这个令人痛心的家庭而震撼,她当即掏出50元钱给了王敏(后来又送给他一件新衬衣),回去和837频率总监赵晓培等汇报,率先发了一篇录音报道。837频率对王敏给予极大同情和关注,6月23日、24日连续两天请来王敏本人,以直播的形式报道这个家庭的困境,有了初步的反响。主持人陶然当场捐给王敏100元。

  2

  报道牵动起人心

  但是,广播的威力已经今非昔比。要想真正挽救王敏儿子的生命,必须扩大这件事儿的影响力,必须有兄弟媒体的协同作战。我打车带着孙科长、王敏找到商店留守经理,希望他们出头找新闻媒体。经理们却一脸苦相:商店已经好几年不营业了,就靠出租场地给下岗职工每人每月二三百块钱,况且,类似王敏这样的特困户不止一家,为他出头了,还有别人呢……

  我没法强人所难。在黯然返回的路上,我对孙科长和王敏说,领导不便出头,你们找几个职工代表出头吧,一定要去电视台和报社,我也尽量想办法和他们沟通。

  我把对这个特困家庭的同情全部凝聚笔端,写出《“我已经到悬崖边上了……”》,把稿件分别给了《哈尔滨广播电视报》主编钱莲生、《生活报》记者王萌、哈尔滨有线台生活频道主任张纯、哈尔滨电视台编辑部主任孙伟、《新晚报》记者杨璞。我很动情地和他们说,这样做不是为了名、为了利,这里一丝一毫名利都没有,也不是为了唱高调,纯粹是为了尽一份社会义务,为了行善积德做好事儿!

  张纯看了稿子,听到电话,心情激动,他说,哥们,你这样做对,我们全力支持!他们派出了专人负责具体报道。王萌看到稿子以后也表示,稿子可以发!《生活报》和《广播电视周报》几乎同时发出了这篇稿子,哈尔滨电台、哈尔滨电视台、哈尔滨有线台生活频道不断连续报道……

  影响扩大了。王敏一家的遭遇牵动着善良人们的心。哈铁一校张秀英老师看到以后,想方设法找到王敏家,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王敏打工的单位——同泰药店五满意分店的职工也自发捐款,一下子就捐出了900多元。

  此时,一位神秘的好心人出现了。这是一位来自上海的于女士,她出差路过哈尔滨,在解放军211医院看到我发在《生活报》《广播电视周报》上的报道以后,当即留下500元。211医院打来电话说,只知道她姓于,别的不多说。一位素昧平生的外地人,连萍水相逢都算不上,竟能如此慷慨,令人感动!

  更令人感动的是,回上海以后,她打来电话,说又给王敏寄来1000块钱。然后,再准备联合上海、北京、杭州、西安几家公司的朋友,为王敏一家捐款10万,帮助他儿子王石岩换肾!

  消息令人振奋!可这地域跨度如此之大,我们不由得将信将疑。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份希望啊。

  3

  只能维持一个月

  此时,许多善良的人们都想方设法帮助王敏一家,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泪。然而,事情出现了一点波折。

  某企业集团本来答应捐助,可是正逢其改革转制,准备整体出让,说是暂缓,就没下文了。自7月下旬至8月中旬,老百姓的捐款凑到了一万多元。可是,这一万多元随来随花,距离换肾的手术费用相差太远了!

  这时又正赶上哈尔滨的多事之秋:一批批上不起大学的寒门学子需要社会帮助,报纸及各种媒体每天连篇累牍逐一介绍这些特困家庭的情况,人们不能不对这些国家未来的栋梁倾注更多的爱心;另外,还有患白血病的儿童、还有患尿毒症的患者……需要救助的人实在太多了!犹如一阵风潮过去,看望王敏的人渐渐减少。一个多月过去了,上海的那位神秘女子也杳无音信。王敏的家庭再度陷入相对尴尬冷落的境地。

  如何救活王敏父子、把这件事儿做大,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常常是在晚饭后8点左右,我骑车赶到和兴百货商店,和孙科长、王敏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商定,由孙科长组织工会的人去报社呼吁、去省市其他有关部门呼吁;我本人再写一稿,争取让其他媒体再发。憔悴的王敏再度感到了儿子的生存危机,但是又不好说什么,也说不出口,他憋在心里,在内心里煎熬着、煎熬着,有时候由不得就露出了绝望——和我通电话时,到最后叹了一口气,说出一句:“还能坚持一个多月……”我明白,是指手里的钱还能维持透析一个多月。

  4

  挽救了年轻生命

  我再度饱蘸深情,写出了又一稿《特困重患情感冰城》,然后联系媒体。《新闻夜航》播出了5分钟的专题,《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也陆续刊登了我的稿件。但是,可能是由于版面位置不太突出的关系,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这期间王石岩的病情越发严重,他不仅持续水肿,还经常呕吐,每周透析两次很快变成了三次。情势紧迫,刻不容缓,我把整体事件和最新进展重新整理了一稿,交给《大众家事报》编辑部副主任林东辉。两天以后,巧遇《大众家事报》主编安毅,吁请他帮忙。他一口答应。

  9月10日,《大众家事报》以头版头条一个多版面的位置,发表《下岗的父亲吟唱救子悲歌》。由于篇幅大、位置好,反响不错。其他媒体也跟进报道。善良的哈尔滨市民掀起了新一轮的捐助热潮。工程配货部的陈兰英经理带着1000元前去慰问王敏,哈达果菜批发市场把王敏一家的困境反复广播,业户们第一批捐款5000元!哈尔滨慈善总会闻讯,立即决定捐款两万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失去联系一个多月的上海的于女士突然打电话来了!

  原来,于女士去欧洲出差了。她告诉我们,通过各地四家公司朋友,可以捐款10万元!鉴于这里的捐款已经不少,经商议,只让她和朋友捐来4万元。王敏在电话里对她千恩万谢,问她姓名,还是只说姓于,别的不肯多说。

  当年国庆节前夕,哈医大二院为王石岩找到了肾源,总共六个点的配型配上了五个点,换肾手术在医院顺利成功。

  这场由哈尔滨台记者发起、各媒体协同作战的爱心大救助,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捧出的一颗颗爱心,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而那位素昧平生的上海于女士,是许多哈尔滨人心中之谜。通过不多的电话联系,只知道她原来是黑龙江农垦的家属子女,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多年,是一家经营纺织品的国际大公司的高级白领,经常出国,而她自己的孩子也有点小毛病……

  12年了,救人不留姓名的于女士,您还好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3·15专题
   第B09版:3·15专题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2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哈尔滨爱心大救助
姑娘,我在寒风中等你
寻亲公告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哈尔滨爱心大救助 2015-03-08 2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