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时候,远隔重洋的父母和孩子们都忙着相互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此时此刻,我不禁回想起20多年来与国外孩子们之间联系交流的情况。
1989年,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到美国旧金山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以后一直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1995年,女儿一家也移民定居于加拿大温哥华,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过联系的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如下的变化:
写信——孩子们刚出国的那个年代,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写信,可是一封重10克的信要贴十元多的邮票,虽然千言万语要写,也得注意用薄一点的纸张,空白的地方尽量少一点,否则超过1克又要增加一倍的邮资,而我当初每月的工资才100多元呢。更重要的是,一封信往返要20多天,相互等待对方的信,那真叫望眼欲穿哪!
传真——为了缩短通信的时间,女婿给我买了一台传真机,我学会操作以后,比写信方便快捷得多了,几乎即刻就能收到。
电话——开始打到北美的国际长途每分钟要20多元,还没有讲几句话,一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所以都是孩子们打回来。有时急需我打过去的也是他们要我挂掉,然后再打过来。后来有了对方付费的方式就随意多了,现在又有了拨一连串数字以后再拨他们的号码却按本市通话标准收费的方式。
电脑——2001年,儿子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上老小孩电脑俱乐部的初级入门班,从基本知识到拼音打字、逐渐学会了收发E-mail、照片、资料,又学会了制作、刻录视频,后来又安装了skype,可以和孩子们在电脑前面对面地通话了。
微信——女儿给我买了苹果手机以后,用微信比电脑更加方便了,不必守在电脑边收发信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走在路上也可以;不但能用文字或语音,也可以看见对方进行视频对话;特别是建立了我们戏称为家庭热线的三方“聊天群”以后,任何一方发出信息,另外两方都可以同时收到。还值得提及的是,微信的一切操作都不收费噢!
通过细数,我和国外子女这20多年来的联系方式,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科学技术高速度的发展,生活在这个大科技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缩短了国内外亲人的距离,也改变、提高了我们自己,社会提供给我们诸如老年大学之类学习新知识机会;孩子们给我们买来各种新的设备,“逼迫”我们跟上时代的发展去接受新的事物;身边的年轻人会热心地帮我们解决碰到的问题。有了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这个80岁的老太才有可能掌握上述各种通讯方式的操作,才有可能和年轻人有一些共同的语言。想到这些,我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