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一线调查/运动汇
     
本版列表新闻
~~~——记亚洲首支女子职业自行车队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漫风雨路
长长骑行梦
——记亚洲首支女子职业自行车队
陶邢莹
▲ 全队去年赴昆明冬训 ▲ 训练后姑娘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 邬伟培(右)查看比赛器材 本版图片 TP
■ 本次环崇明赛亚洲最佳车手、蓝衫获得者白月
  小麦色的皮肤、结实的肌肉、坚毅的脸庞,起跑线上,女车手蓄势待发,她们,是自行车运动中的女中豪杰。

  中国崇明-丽芙-卓比奥斯女子职业队,是亚洲第一支女子职业自行车队,成立已经十年。一路骑行,风雨路上,姑娘们如何登上世界顶级赛场?本土男教练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手?这,是她们的故事。

  第一个吃螃蟹

  如今已是黑龙江队领队的孟浪,回忆起十年前首次参加环荷兰赛,记忆犹新。

  在零摄氏度的天气里,冰冷的雨点打在身上,刺痛刺痛,孟浪只知道机械重复着踩踏动作。当时,全队6人中已有4人掉了队,体力已到了极限的孟浪也想到了放弃。这时,她看到另一名老队员仍在奋力拼搏,瞬间来了动力,咬咬牙,她坚持到了最后。

  当时的车队叫中国捷安特-联想女子职业队,由亚洲自行车之父沈金康一手成立,并请来自己的弟子邬伟培一同执教。此前,国内的自行车女运动员尽管个个都是亚洲好手,但从未参加过世界A级赛事。亚锦赛冠军刘永莉难忘第一次欧洲比赛,“整整3小时,我不敢拿水壶喝水,就怕摔跤。”刚开始,刘永莉全身僵硬,看不懂路标,忘了技术要领,还常常犯规,惹得外国选手朝她直瞪眼。队里还有人一个跟头摔到路边灌木丛里,摔断锁骨。

  作为全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车队赞助少、工作人员少,积分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起初两年,队里租两辆厢式货车,由教练当司机,一开就是几千公里,一个月内去四五个国家参加比赛。罗晓玲还记得,“我们坐在没有窗户的货车里,黑漆漆的,一转弯,东倒西歪。”在意大利租住的大本营里,队员们睡上下铺,教练睡客厅,平时大家轮流做饭……

  边哭边训练

  渐渐地,各省市队最优秀的运动员,争着要进职业队。以前在国内,一年只有两三场比赛,而到了职业队,一年有几十场比赛。职业队,几乎是在为中国队培养奥运人才,而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原先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团队合作。别看每段比赛,只有一人穿上领骑衫,但她的身后,是队友为她扫清障碍、牺牲自己。因此,职业队的奖金模式是平均分配。

  说到昆明的“马场”,姑娘们汗毛直竖。那是一个一圈1公里的废弃马场,车队将冬训的有氧训练放在那里,“一下子骑100圈,且有速度要求,你完全看不到终点。简直是魔鬼训练。”姑娘们心有余悸。沈金康说,“当你们骑着骑着感觉在做梦了,就说明骑到位了。”

  更多时候,她们在森林中跟随男队员训练,一天150公里。邬伟培“骗”她们,“快到了,还有10公里。”谁知道,骑完10公里,还有10公里。骑着骑着,姑娘们掉下眼泪,“倒也不是娇气,就是累哭了。”黄丽说。

  邬伟培也会发狠,有一次,大家没有达到预计的速度,再加上好几辆车爆胎,姑娘们骑得垂头丧气。邬伟培大手一挥,“别骑了,统统上收容车!”一生气,他一把推倒了好几部车,大家吓坏了。

  一年几乎有360天同女弟子在一起,是否应该温柔点?邬伟培摇摇头,“我是教练员,必须保持威严感,否则她们会在训练中撒娇、偷懒。”然而,他分明是心疼大家的。每次有人受伤,他都一定亲自送医院,将眼泪忍在肚子里。姑娘们也都懂,“其实教练在生活中很关心我们,知道我们爱吃甜品,常会给我们买。只不过,他在训练中比较严格。”

  人人都爱美

  风吹、日晒、雨淋,岁月和比赛,在她们的身体上留下“痕迹”,比如伤疤、小麦色、青春痘……但爱美,是女孩们的天性,更何况,队里美女还真不少。

  可是,她们的行李箱里,常年只有一套休闲装,“穿自己衣服的机会少之又少,通常我们都在世界各地比赛。”黄冬艳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喜欢在难得的休息日里,去商场看看衣服,“让眼睛过过瘾也好。”

  在队里,首饰、染发,已成为风潮。但其实,她们只能相互欣赏罢了。在香港姑娘黄蕴瑶的带动下,队里掀起了一股化妆潮。粉饼、眼影、睫毛膏大家都有。黄冬艳说:“回到房间里休息时,就拿出来练练手。当然,平时打扮好出门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对于女车手而言,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来例假。“若是雨天里骑行,更遭罪,骑完,双腿间的皮都磨破了,全是血。”由于长期住宾馆,姑娘们自己洗衣服,“我们随身带四条骑行裤,洗完放在阳光下晒,每天洗两次澡,避免细菌感染……”黄冬艳觉得,这比魔鬼训练更艰苦。

  在队里,男教练予以女队员充分信任,只要不影响比赛,谈恋爱,那是二十来岁的她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她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自行车。作为“家长”,沈金康和邬伟培深知,不能误了她们的终身大事。转眼,参加过伦敦奥运会的黄丽已经27岁了,尚未谈恋爱。邬伟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听说朋友的朋友是个加拿大海归,条件不错,他便张罗着给黄丽介绍,没想到,害羞的黄丽没有应约,“可把邬指导气坏了。”黄丽害羞地说。

  迎来好日子

  三年前,黄丽的横空出世,对中国、上海以及崇明自行车界,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她是第一位走上奥运赛场的崇明籍运动员,她在场地全能项目中的优势,全亚洲无人能及。

  累了、倦了、疲了,从伦敦奥运和全运会赛场回来,黄丽选择了休息,“内心很纠结,觉得这辈子骑够了。”过去两年,她“家里蹲”,“可是我的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白天她去医院治疗腰伤,下午去少体校带孩子们骑骑车,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环崇明岛女子公路赛。

  周四,天降暴雨,她坐在教练车上,目睹了多起摔跤事故,“我自己比赛时摔跤都不感到难过。现在看到别人摔跤,心里酸酸的。”她找教练彻夜谈心,“我想骑车!”车队,依然张开怀抱欢迎她。

  这就是职业队的魅力,姑娘们有实力、有意愿骑到三十岁,她们的冠军梦越来越真切。

  中国崇明-丽芙-卓比奥斯作为先行者,为亚洲职业自行车的发展,做了一个示范。十年,越来越多的职业队在亚洲涌现,而现在的中国崇明-丽芙-卓比奥斯职业队,不再自驾去欧洲征战,有能力住宾馆,有了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有了站上国际赛场领奖台的底气……最初的几批运动员,退役后在一线执教,沈金康和邬伟培也有了更多的帮手。五十知天命的邬伟培说,“我这辈子都奉献给了自行车,现在,希望能培养新人接我班。”至于沈金康,自行车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中,退休遥遥无期,他的梦想是培养出一名奥运冠军。   本报记者 陶邢莹

  【记者手记】

  不孤独的骑行路

  她们,如同风一样的女子,骑过长江隧桥、景观大道、乡村小径、狭窄江堤、森林田园……今天开赛的女子公路世界杯赛,她们将崇明生态岛的美景,尽收眼底。

  环崇明岛、环卡塔尔、环意大利……中国崇明-丽芙-卓比奥斯女子职业车队身经百战。曾经,一名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在国内参赛,一年约为400公里,而现在,职业车手在世界上一年参赛约2万公里。

  作为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车队,十年职业路,充满艰辛。最初两年,由于经费拮据,车队兵分几路去欧洲征战,从开车、做饭到找酒店,全部自行解决,就像是背包客一样。现在,车队的赞助商已达近20家,队伍史无前例的壮大。

  破茧成蝶,这不仅是中国崇明-丽芙-卓比奥斯女子职业车队的故事,更是职业体育、市场体育发展的典范之路。

  随着一步步登上国际领奖台,她们不再孤独骑行。她们的身边,有了更多国内其他的职业车队车手同行;她们的身后,有了更多业余自行车爱好者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际自行车赛事落户中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今天,在世界杯赛结束后的市民化装骑游,轰轰烈烈;昨天,长三角的自行车爱好者齐聚崇明参加上海自行车联赛。

  她们的滚滚车轮,驶过了世界各地,现在回到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土壤,越来越肥沃。

  骑行路,不孤独。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民生上海
   第A15版:阳光天地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漫漫风雨路 长长骑行梦
新民晚报一线调查/运动汇A12漫漫风雨路
长长骑行梦
2015-05-17 2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